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11月,四川省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尹德谟教授提出了“母语与外语的知识-认知双元结构”理论(简称“双元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成年外语学习者大脑里有两套语言的知识认知结构,即母语语言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与外语语言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外语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因素繁多,所以历来让中国大学生颇感头疼棘手。尽管已经有许多学者多角度、多层次的对外语写作做了大量研究,但很少有研究同时涉及到外语写作过程中母语语言和思维与外语语言和思维四个维量之间的关系。本文从“双元结构”理论出发,同时基于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生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在分析外语写作的言语生成和思维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大学生外语写作过程中母语与外语两种语言和思维在“双元结构”下的相互关系。本文共五章,主要分为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大部分。第一章为导言,介绍了该研究课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简述了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章为文献回顾,首先回顾了外语写作本质的相关理论,然后回顾了国内外外语写作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最后回顾了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主要理论:沃尔夫(Whorf)-萨皮尔(Sapir)假说、思维决定语言论、语言与思维同一论、语言与思维的分离论。第三章为本文的理论基础。首先,阐述了“双元结构”理论的来源及核心内容。然后,对语言和思维两个术语分别进行了定义,根据语言的大脑生理基础,分析了汉语语言和英语语言的大脑生理基础、语言的三要素以及思维模式。其次,从概念化阶段、计划阶段、发音阶段、自我检测阶段详细阐释了心理语言学家Levelt的言语生成模式。最后是语言迁移理论,主要从母语对外语学习的正迁移和干扰作用两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阐释。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第四章针对本文的研究问题进行了两个试验:纸笔翻译试验和外语写作的有声思维试验。首先详细说明了两个试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试验设计、数据收集等,然后基于试验结果及本文的理论基础,对中国大学生外语写作过程中的两种语言思维机制及其相互关系等研究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得出结论:1)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写作过程中运用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进行思维活动,外语写作过程具有双语性思维特征;2)外语知识和认知结构越强大,外语学习者对母语的依赖性就越小,母语思维量就越少,外语思维参与的更多,而外语知识和认知结构弱小的外语学习者更多的运用母语知识和认知结构解决问题;3)形成了强大的外语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外语学习者,外语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协同工作,可实现对外语语言知识的直接加工,无需母语的参与,达到熟练地使用母语和外语;4)功能上,认知“双元结构”中的四个维量:母语知识结构、母语认知结构、外语知识结构、外语认知结构,虽处于不同的大脑模块中,但相互联系制约,互相协同工作完成任务;5)母语和外语两个语言结构之间有着直接联系,可以互相转换。另外,母语和外语两语言结构又分别与两认知结构相互联系,通过认知结构发生间接联系。第五章讨论了该研究结果对中国大学生外语写作教学和未来研究的启示,并且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本论文所得出的结论不仅对外语写作的研究提供了有效价值,而且对其教学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