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归纳总结其特点,建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风险预测模型,为青年脑梗死患者的预防提供临床理论支持。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2020年间首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青年(18-45岁)患者290例,设为实验组,并按年龄划分为A、B、C三个亚组(A组18-25岁,B组26-35岁,C组36-45岁);同时收集该时间段内缺血性脑卒中的中老年患者(>45岁)272例,设为对照组1;收集该时间段内非缺血性脑卒中的青年(18-45岁)患者236例,设为对照组2。将实验组与对照组1比较,分析青年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将实验组与对照组2比较,利用所得结果建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风险预测模型。结果:(1)一般情况分析:青年患者中女性占13.8%,男性占86.2%,中老年患者中女性占33.8%,男性占66.2%,可见两组中男性患病比例均高于女性(P<0.05);青年男性患者平均年龄39.520±5.2291岁,女性平均年龄38.500±7.3902岁,男性平均发病年龄高于女性(P<0.05);对青年患者的各个亚组进行比较发现年龄在36-45岁间的患病人数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青年患者(P<0.05)。(2)危险因素分析:高血压(47.9%)、吸烟(47.6%)、高脂血症(45.5%)、高同型半胱氨酸(32.8%)、饮酒(19.7%)、糖尿病(19.0%)、高尿酸血症(16.2%)、肥胖(16.2%)等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吸烟、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饮酒在男性患者中的暴露率高于女性(P<0.05);高血压(70.6%)、高脂血症(50.7%)、高同型半胱氨酸(32.7%)、糖尿病(30.9%)、吸烟(29%)、饮酒(22.4%)、心脏病史(16.2%)、高尿酸血症(14.7%)等是中老年患者主要危险因素;与中老年患者相比,青年患者吸烟的暴露率更高,而高血压及凝血功能异常的暴露率低于中老年患者(P<0.05);对青年患者的A、B、C三个亚组进行分析发现:吸烟、糖尿病、高尿酸及脑血管畸形与C组更相关,而高血总胆红素主要见于B组,自身变态反应主要见于A组及B组(P<0.05)。(3)病因学分析:根据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3.8%)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类型,其次为不明原因型(21.7%),再次为小动脉闭塞型(18.6%),心源性栓塞及其他原因型少见;较之中老年患者,青年患者其他原因型及不明原因型脑梗死的所占比重更高(P<0.05);对青年患者的各个亚组进行比较,仅小动脉闭塞型在各组的分布存在差异,多发生于36-45岁的患者(P<0.05);(4)不同TOAST亚型的危险因素分析:在青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更多见,高血总胆红素多见于不明原因型,心脏疾病多见于心源性栓塞,而脑血管畸形多见于其他原因型(P<0.05)。(5)对青年患者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是: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饮酒、糖尿病(P<0.05)。其中男性、吸烟、高血压及糖尿病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吸烟为最大危险因素。得到青年缺血性脑卒中Logistic回归模型为Logit(P)=-2.465+0.717*性别(男性=1,女性=0)+1.192*吸烟(有=1,无=0)+1.127*高血压(有=1,无=0)+0.661*糖尿病(有=1,无=0),P=0.000<0.001,该预测模型的灵敏度为72.8%,特异度为70.3%,且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且男性平均发病年龄高于女性。(2)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高发年龄段为36-45岁。(3)青年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饮酒、糖尿病、高尿酸、肥胖等,其中男性、吸烟、高血压及糖尿病为独立危险因素,吸烟为最大危险因素,应积极干预。(4)青年患者主要病因学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与其密切相关,应积极干预。(5)青年患者病因复杂多样,不明原因型及其他原因型远高于中老年患者。(6)通过风险预测模型,筛查高风险患病人群,对其进行干预和治疗,引导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降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