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龄鉴定对于动物生活史研究至关重要,但野生状态下动物的年龄不易确定。两栖、爬行类的身体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因此对于大部分物种可以依靠其身体大小划分年龄阶段,但这种方法不够准确。骨龄学年龄鉴定法在许多物种中证明是一种迅速且可靠的个体年龄鉴定方法,在两、栖爬行动物的研究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但在蜥蜴亚目物种中的应用还比较少。由于不同物种骨骼生长和组织结构的差异性,骨龄学年龄鉴定在不同物种中的应用需要具体分析。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是我国的特有种,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以往对青海沙蜥的研究中,均采用吻肛长将其粗略的划分为成体、亚成体和幼体。而本文通过研究甘肃玛曲青海沙蜥趾骨的发育过程中骨骺和骨干的形态特征,分析了趾骨的生长规律;比较了不同骨骼中停滞生长线(Line of arrested growth, LAG)的差异,为个体年龄鉴定提供依据;采用趾骨鉴定个体年龄并得出种群年龄结构和生长率等,结合繁殖特征得出两性性成熟时间,为青海沙蜥生活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本研究选用青海沙蜥右后肢第Ⅳ趾第二节横向和纵向做连续切片,经苏木精染色后观察。整个趾骨骨干像一个圆筒插入两端骨骺,骨干由骨外板和骨内板构成。但它们的分布并不均匀,趾骨腹侧骨内板所占的比例高而骨外板比例低,背侧相反。新生蜥蜴趾骨骨干无骨内板,1龄后骨内板开始在骨髓腔内逐渐沉积,导致骨髓腔直径随年龄减小。趾骨两端骨骺的发育和分化有差异,远端骨骺在出生后就开始退化,肥大区、增殖区消失;而近端骨骺在出生后会持续增殖,3龄后开始退化。因此趾骨骨干的横向生长是骨外板骨内板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纵向生长主要是近端骨骺增殖的结果。青海沙蜥的长骨在活动季节生长较快,形成一条苏木精染色较浅的环形带;冬眠时骨骼生长缓慢或停止,形成一条苏木精染色较深的线(即停滞生长线,LAG)。青海沙蜥的趾骨、跖骨、胫骨和尾椎中均可以观察到LAG。胫骨和尾椎中LAG的重吸收比较严重,早期形成的LAG已经部分或完全被破坏;趾骨和跖骨重吸收较弱,成体趾骨中依然可以观察到胚胎骨和出生线的存在,因此趾骨LAG的数目可以用于确定个体经历冬眠的次数。由于在近端骨干的生长中骨内板占优势,骨外板很薄或者不存在,而我们观察的LAG存在于骨外板上,因此仅在趾骨骨干远端1/3左右可以观察到全部LAG。本研究应用骨龄学年龄鉴定法得出个体年龄,由个体年龄与吻肛长做生长曲线可知青海沙蜥生长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吻肛长(SVL)在4龄时趋近于极限。同时该种群青海沙蜥雌雄间平均年龄无差异(t=0.964,P>0.05)。3龄、4龄时雌雄间尾长差异极显著(t=4.2,P<0.001;t=4.45,P<0.001),而SVL、体重在不同年龄阶段均无差异。2龄时第一次参与繁殖的雌性占10.3%,雄性均在3龄时第一次参与繁殖。青海沙蜥精巢体积和曲细精管半径6月份最低,7月份开始增加,到冬眠期间达到最大,出蛰后又开始减小。精巢体积与日照相关性并不显著(r=0.321,P>0.05),与平均气温、降水呈显著负相关(r=-0.857,P<0.05; r=-0.857,P<0.05).骨骼组织学研究证明应用骨龄学方法鉴定青海沙蜥个体年龄是可行的。由骨龄得出不同年龄组两性间除尾长外,吻肛长、体重均无差异,那么由SVL划分年龄组得到的差异结果有待商榷。性成熟年龄的确定和精巢周期的研究为青海沙蜥生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