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特征及氮磷养分有效性——以贵族省普定县为例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pa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省是我国亚热带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强烈的高原山区,喀斯特面积11.32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4.2%。由于人类历史上对植被的破坏和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中亚热带地带性常绿阔叶林不断退化成次生林、灌木林、荒草地和石山,伴随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壤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生产力逐渐降低,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选择不同退化程度的乔木林、灌木林和灌草丛三个自然生态系统,以植被生态数量特征和土壤养分库功能为切入点,以植被优势树种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为纽带,采用实地调查和典型取样方法,重点探讨了植物物种组成、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与土壤系统养分库功能的联系特征,获得以下主要结果:   1.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   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退化成次生落叶阔叶林、灌木林、灌草丛后,植被群落优势种群呈现出明显的替代特征,乔木树种逐渐被灌木树种替代;群落结构趋向简单,物种多样性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乔木林与灌木林植物种类显著多于灌草丛(P<0.01),乔木林与灌木林没有差异,但乔木林木本植物种数显著高于灌木林(P<0.01)和灌草丛(P<0.01),灌木林显著高于灌草丛(P<0.01)。从群落空间分布格局来看,灌草丛和乔木林的灌木层皆呈集群分布格局,而灌木林则呈随机或接近均匀分布。   2.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生物量分配与养分分布   在植被退化过程中,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生物量及其养分储量发生明显变化。植被营养物质通过地面凋落物返还土壤的比重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乔木林中的枯落物生物量分别是草本层和细根生物量的10倍和2倍,然而灌木林中草本层和细根分别是枯落物的3.5倍和2.1倍,灌草丛中草本层和细根分别是枯落物的2.4倍和1.4倍。乔木林枯落物层养分(N和P)储量显著高于草本层和细根部分,而灌木林和灌草丛系统草本层养分储量超过枯落物层,细根与枯落物层没有差异。N素在三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迁移率和生物返还率呈现灌草丛>灌木林>乔木林特征,生物吸收率为乔木林>灌草丛>灌木林,生物分解率则为乔木林>灌木林>灌草丛;而P素的生物迁移率和生物分解率分别为乔木林>灌草丛>灌木林和乔木林>灌木林>灌草丛,但生物吸收率为灌木林>乔木林>灌草丛,生物返还率为灌木林>灌草丛>乔木林。   3.主要养分(N、P)对植物生长的限制性   植被群落和优势植物种类的营养叶片N/P比存在明显差异,乔木林和乔木树种的N/P比介于13-18之间,而退化严重的灌木林和灌草丛群落和优势灌木树种的N/P比值皆高于18,可见退化严重的灌草丛和灌木林群落发育以及优势灌木树种生长明显受到磷素限制,乔木林群落发育以及优势乔木树种生长则表现为氮和磷的共同限制。   4.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及细根生态特征   不同树种采取不同的养分利用和养分分配策略以适应退化的土壤养分环境,植物对氮和磷养分利用效率随着退化程度加深而逐渐升高,对氮素的再吸收率变化较大,种间之间的差异超过生境影响,而在磷素的再吸收效应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树木细根集中分布于0-10 cm土层,细根根长密度和生物量密度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少。在0-10cm土层中,乔木林、灌木林和灌草丛的活细根生物量分别占其总细根生物量的42.78%、56.75%和53.38%,分别占总活细根生物量的83.36%、86.91%和93.79%。0-10 cm土层的活细根生物量与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具有正相关关系,植物叶片养分含量与细根比根长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细根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生物量建成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通过对余江县19种土壤类型和12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表层(0~20cm)土壤样品的室内培养,运用三库一级动力学理论,对土壤有机碳分解动态、碳库大小及周转时间进行了研究,并基于GIS技
试验在2007-2009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进行,以两个具有高产潜力的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在大田试验和盆栽试验条件下,设置施氮0、180和360 kg N /ha,施硫0、60 kg S/ha水平,研究了不同硫氮肥配施水平对高产小麦物质积累转运、根际生态及产量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对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的影响。不同硫氮配施水平下,氮影响效应较硫及硫氮交互要强,对两冬小麦品种开花期和成熟期
甜菜夜蛾抗虫酰肼品系选育及其抗性发展监测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群体汰选与单对汰选相结合的方法对甜菜夜蛾进行了12代室内汰选,其抗性倍数只有敏感品系的5.24倍,抗性发展缓慢;群
本研究选择了长江三角洲的黄红壤、小粉土两种有代表性耕作土壤,通过室内培养和溫室盆栽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土壤及土壤-青菜体系中重金属镉、汞对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预警指标的建立提供有益的参考,本项目取得如下一些研究结果:1.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外源Cd、Hg单因素及其复合污染从0天到56天对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
从四川省中江石泉乡丹参GMP示范基地采集患病丹参根际(HD1)和非根际土壤(HD2),正常生长丹参根际(CK1)和非根际土壤(CK2)土样,测定了供试土样的微生物类群数量、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酶活性。用稀释平板法分离获得46株细菌,采用BOXAIR-PCR、16S rDNA PCR-RFLP、16S rRNA基因全序列分析,研究了供试细菌的遗传多样性,初步确定了代表菌株的系统发育及分类地位。同时
蓝藻是一类古老、微小的光合自养的原核生物,被认为是在最早进入陆地的生物。在漫长的进化中,他们形成了极强的生态竞争优势和环境适应性,遍布于各种土壤和水体中。蓝藻产生的藻
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着从神圣社会转向世俗社会的巨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 中国知识界所出现的几次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文化论争所应对的仍然是这一变化。一直以来,我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创新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
期刊
  本文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对应用比色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对土壤微生物量作为土壤肥力指标作了一些探讨,同时就土壤微生物量对外源物质的响应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研
随着人们对蔬菜质量安全的重视,蔬菜和土壤硝酸盐含量及其污染规律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硝酸盐是植物氮素的主要来源,在多数情况下是蔬菜丰产优质的积极因素。但是硝酸盐在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