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癌症是当今国际医学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化疗药物本身对癌细胞的选择性低,可造成多种毒副作用。并且,传统的化疗药物由于水溶性差,导致其在体内难以达到药物治疗浓度,限制了其药理作用的发挥。随着癌症治疗研究的深入,纳米药物载体能提高药物的溶解度以及生物利用度,并实现药物的肿瘤靶向传递,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疗效,在生物、材料、医药等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星状结构的可降解材料,由于其具有更多的功能聚合物链及理化性能及可调性强等优点而倍受关注。它可以将两种或多种性能相异的物质通过一个中心节点连接在一起,从而能够形成一种具有复合性能的聚合物材料。姜黄素是从姜黄科提取的一类酚类化合物,研究表明,姜黄根和类姜黄色素均有抗氧化、抗感染和抗肿瘤的特征,姜黄素还是一类有效的MDR(多药耐药)抑制剂,并且已证实是安全的。姜黄素在肿瘤的化学治疗方面,有着十分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结构不稳定,水溶性差,体内难吸收,易代谢。人们对姜黄素的研究重点转向对其剂型的改造。针对以上现状与问题,本课题选用姜黄素为模型药物,旨在开发一种基于蛋白内切酶特异性多肽MMP-2剪切肽(XGPLGIAGQr9X)、亲水嵌段和疏水片段聚合而成的两亲性星状共聚物(Tri-CL-Peptide-PEG)。拟以亲水嵌段修饰提高药物在体内的驻留时间和稳定性,通过星状聚环酯增载提高载药量,并利用蛋白内切酶特异性实现靶向性给药。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两亲性星状共聚物(Tri-CL-Peptide-PEG)的制备与表征选用具有三个羧基的1,2,3-丙烷三甲(1,2,3-Propanetricarboxylic Acid)作为星状聚合反应支化点,在TEA催化下,合成Tri-CL。通过化学键与PEG-Peptide合成星状聚合物Tri-CL-Peptide-PEG。并通过FT-IR、1H-NMR、GPC以及BCA法对其结构、分子量及性能进行一系列表征。结果表明,目标聚合物制备成功,FT-IR和1H-NMR图谱显示产物具有特征峰。GPC法测定Tri-CL-Peptide-PEG,分子量为18689,PDI为1.02。BCA法显示Peptide-PEG中Peptide的含量约为69.27%。Tri-CL-Peptide-PEG组中Peptide含量约为26.91%。(2)微通道法制备姜黄素纳米粒(Cur-NPs)以Tri-CL-Peptide-PEG为纳米材料。通过微通道法制备纳米粒。开展了基于粒径和包封率为基准,考察了水相流速、油相流速、水相浓度、油相浓度、药物浓度对Cur-NPs的影响。并采用Box-Behnken Design(BBD)响应面模型,优化纳米粒制备工艺。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纳米粒的表面形态,并进行粒径、PDI及Zeta电位测定,通过红外分析进行表征。通过单因素考察以及响应面优化纳米粒制备工艺。最优条件为:水相流速为0.43 mL/min、油相流速为0.53 mL/min、水相浓度为2.17mg/mL、油相浓度为6.67 mg/mL、药物浓度为0.18 mg/mL。包封率为(91.63±0.88)%,平均粒径为(112.5±2.06)nm,Zeta为-9.77mv。TEM和SEM观察姜黄素纳米粒表面光滑,呈球形。IR结果显示,姜黄素被包裹在材料TPP中。(3)Cur-NPs对肿瘤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噻唑蓝(MTT)法测定Cur-NPs对Hela细胞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Cur-NPs的入胞情况。Cur-NPs药效学初步研究显示:6.25μmol·L-1、12.5μmol·L-1、25μmol·L-1、50μmol·L-1、100μmol·L-1Cur-NPs组分别作用不同时间后,Hela细胞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并呈浓度及时间(0-72h)依赖性,抑制率在19.77%60.15%之间。对照Cur-NPs和Cur-DMSO组,荧光显微镜观察Cur-NPs组的入胞现象显著。(4)Cur-NPs的药动学初步研究:考察了纳米粒的体外缓释性能,研究大鼠体内的药时曲线分布。Cur-NPs药动学初步研究显示:Cur-NPs体外释放实验显示,Cur-NPs在0240h呈现一个缓慢释药的状态,在240720h达到平衡的状态,累积释药量达68%,说明Cur-NPs具有缓释的作用。大鼠体内药物实验,对照Cur-NPs和Cur-DMF组,显示Cur-DMF溶液组药物在240min时全部消除,Cur-NPs组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保留时间240min480min。本研究表明,两亲性星状聚合物制备的纳米粒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以有效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