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卵巢癌是病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并且缺少临床有效的诊断方法;因此,绝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即使经过标准治疗肿瘤达到缓解,仍有70%的患者在3年内复发,五年生存率尚不足40%。对于FIGO Ⅲ/Ⅳ期卵巢癌患者,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是影响预后的最关键因素;然而,如果因肠、脾、肝等部位肿瘤广泛转移而难以彻底切除,则并非所有患者都能通过初次减瘤手术(PDS)获得满意的切除效果。因此,新辅助化疗(NACT)继以中间型减瘤手术(IDS)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治疗,以实现最大程度的病灶切除。迄今为止,对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初始治疗选择NACT-IDS还是PDS能达到最大生存获益仍未达成共识。与BRCA1/2野生型(BRCAwt)患者相比,具有BRCA1/2突变(BRCAmut)的卵巢癌患者,铂类化疗的有效率更高,由于存在同源重组缺陷,复发间隔时间更长,并且在复发后对铂类化疗仍保持着较高的应答率。因此,卵巢癌患者的治疗可根据BRCA1/2的突变状态分为两组。目前的研究尚未证实NACT-IDS是否因BRCA1/2突变而对预后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进行了这项回顾性研究,以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不同胚系BRCA1/2突变状态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0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产科,且进行胚系BRCA1/2检测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根据FIGO 2014进行重新分期,将ⅢB、ⅢC以及Ⅳ期的患者纳入研究。所有NACT患者均接受了 1-3个周期的含铂(卡铂、顺铂或奈达铂)化疗,化疗后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并且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数据以及随访信息。连续变量之间的差异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临床特征组间的差异性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使用 Fisher’s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作为事后检验;采用Kaplan-Meier进行PFS和OS分析;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临床特征与生存期的相关性,并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Prism 8.4.0进行。以*p<0.05和**p<0.01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该研究共纳入322例患者,其中BRCA1/2突变(BRCAmut)患者112例,BRCA1/2野生型(BRCAwt)患者210例,两组患者中,分别有40例(35.7%)和69例(32.9%)进行了新辅助化疗。在不考虑BRCA1/2突变状态的前提下,NACT-IDS组和PDS组患者的PFS(中位 PFS:15.4 vs.15.6months,HR=0.85,p=0.211)以及 OS(中位 OS:57.1 vs.64.7months,HR=1.12,p=0.486)均无统计学差异。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进行新辅助化疗后,BRCAmut患者的PFS显著降低(中位PFS:14.9 vs.18.5 months,HR=0.59,p=0.03),而 OS 没有统计学差异(中位 OS:75.1 vs 72.8 months,HR=0.93,p=0.798);BRCAwt患者是否进行新辅助化疗对PFS和OS均无影响(中位 PFS:13.5vs.16.0months,HR=1.05,p=0.781;中位 OS:54.0 vs.56.4 months,HR=1.23,p=0.323)。通过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以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为分析终点,对于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来讲,BRCA1/2胚系突变(p=0.007)、手术的R0切除率(p=0.003)以及低CA-125水平(p=0.004)是影响PFS的有利因素;针对BRCAmut患者,影响PFS的有利因素分别为FIGO Ⅲ期(p=0.020)、PDS(p=0.001)和手术的R0切除率(p=0.012);针对BRCAwt患者,低CA-125水平(p=0.011)、手术的R0切除率(p=0.028)是延长PFS的有利因素。此外,PARP抑制剂的使用是BRCAmut患者和BRCAwt患者OS获益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BRCAwt卵巢癌患者中,NACT-IDS组与PDS组的无进展生存期无显著差异;在BRCAmut患者中,NACT-IDS组与PDS组相比,无进展生存期缩短。2、BRCA是否突变不影响NACT-IDS组与PDS组患者的总生存期,PARP抑制剂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本研究是首次针对新辅助化疗对不同胚系BRCA1/2突变状态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且纳入的患者随访时间长,临床基线特征数据收集完整。不足之处是本研究是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并且未能对新辅助化疗导致BRCAmut患者PFS缩短的机制进行充分解释,仍需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