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性是地理科学的根本特性,在国际范围内的地理教育中得到的关注也不断加强,我国更是提出了包含区域认知素养在内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地理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愈加显著,地理教育的革新也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针对国际地理教材进行分析有助于促进对区域认知素养内涵认识及应用研究的深入,同时也有利于扩大我国地理教材分析的国际视野,促进我国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教科书编写工作,从而更好地开展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教学工作。本文选取东京书籍版《地理A》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地理教材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立基本研究框架,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首先从日本地理教材的编写依据出发,对其地理课程设置与学习指导纲要进行分析,厘清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区域认知素养;其次对该教材的知识结构、组织结构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区域认知素养在其中的体现;再具体针对教材表层系统进行统计整理,分别对课文、图像及活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得出区域认知在表层系统中的体现;最后基于上述分析从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角度为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及地理教材改进提出相关改进建议。本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梳理出该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以及区域认知素养在其中的特点体现。具有体量大、类型丰富等特点,区域地理相关知识点的占比较大,超过40%,占据教材核心组成部分;知识点的编排遵循区域尺度逻辑,各版块间逻辑清晰;所选取知识点涉及区域多样化,可使学生对区域的认知更加全面。(2)梳理出该教材的组织结构特点以及区域认知素养在其中的特点体现。其组织结构完善,条理清晰,附加部分丰富且编排精美,对培养区域认知的辅助作用较强;栏目设置灵活,区域认知相关知识呈现模式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分析课文系统特点以及区域认知素养在课文系统中的特点体现。该教材导语兼顾趣味性与科学性;课文标题主副结合,严谨性与生动性并存;正文案例丰富、语言生动,专业名词数量多且实用性强,文本设计人性化。补充内容以叙述型或科普型文本栏目形式对正文知识点进行补充,提升了课文系统的逻辑性与完整性。其中区域认知相关知识丰富,区域特色突出,相关概念数量多且描述精准生动,有利于学生明确区域概念;文字描述生动,体现出“空间-区域”逻辑,对区域范围的描述清晰精准;注重描述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生活文化特征之间的联系及各区域间的差异与联系,有利于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养成。(4)分析图像系统特点以及区域认知素养在图像系统中的特点体现。该教材图像数量多,密度大,约为3.35。图像类型与所涉及区域较全面,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区域认知工具,有利于学生掌握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人文景观图占比大,约占38%,突出对各区域的社会性的重视,有利于学生从社会层面了解不同区域,加深对不同区域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了解,在养成区域认知素养的同时提升公民素养;图像要素完整,景观图包含时间地点,统计图表数据来源时效性强,突出区域的时空统一;十分注重图像的叠加对比,图像信息承载量较大,利于提升学生区域比较分析能力。(5)分析活动系统特点以及区域认知素养在活动系统中的特点体现。该教材的活动数量相对较少,密度约为0.46,大致可分为阅读思考类、合作讨论类、操作探究类与调查实践类。整体而言,该教材活动系统与图文联系紧密,重视对文字及图像材料的解读,将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相结合;活动与生活联系紧密,多日常实际问题,注重区域认知培养的实用性。但是该教材活动系统问题难度较低、深度有所欠缺,不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思考与区域认知培养的深入;同时设问倾向于特征与原因,对区域评价的重视程度较低,不利于把区域内容的学习从认知提升至区域认知素养层面。(6)对我国地理教学提出改进建议。第一,以区域认知为核心补充组织跨学科知识,重视学科融合。第二,将区域地理与公民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爱国意识与思政水平。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挖掘不同区域的特色,丰富区域选择,开拓学生视野。第四,树立前瞻性,注重对数据和图像的更新,关注不同尺度下空间区域的发展变化,紧跟时代步伐。(7)对我国地理教材提出改进建议。首先,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优化区域地理教材构成,可在高中地理教材中适当加入基础性区域地理知识。第二,优化丰富附加部分设计,加入区域景观图等,充分发挥其科普性功能。第三,加强案例选择及活动设置的日常性,加入邻近区域案例,注重学生的体验感。第四,优化图像呈现方式,充分利用图像引导区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