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底栖动物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物组分,发挥着多种生态功能。本论文基于2006年11月—2008年7月按季度对乌伦古湖大型底栖动物的取样调查,分析了乌伦古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优势种、密度、生物量及其时空变化,并根据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对乌伦古湖的水体营养状况及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对底栖动物的渔产潜力进行了估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乌伦古湖两年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87种,其中水生昆虫61种,占种类总数的70.1%,寡毛类14种,占总种数16.2%,软体动物7种,占总种数的8.0%,其它类仅5种,占总种数的5.7%。2.乌伦古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种类数表现为冬季最多,其次为秋季、春季和夏季;各季种类组成均以水生昆虫为主,其次为寡毛类,软体动物和其它类较少。从各采样点分布看,2006-2007年与2007-2008年底栖动物种类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同采样点在两周年间的种类数变化不大,其中位于大海子的21#采样点底栖动物种类数最多,两年分别为27种和26种,位于后泡子的26#采样点种类数最少,分别为3种和2种。3.乌伦古湖大型底栖动物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015.01 ind./m2和9.83g/m2。水生昆虫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03.27 ind./m2和8.67g/m2,分别占49.58%和88.20%;寡毛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82.89 ind./m2和0.42g/m2,分别占47.57%和4.27%;软体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7.98 ind./m2和0.38g/m2,分别占1.78%和3.78%;其它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0.88 ind./m2和0.36g/m2,分别占1.07%和3.66%。从乌伦古湖底栖动物密度组成看,主要由水生昆虫和寡毛类组成,两者分别占49.58%和47.57%,合计占总密度的97.15%。从生物量组成看,主要为水生昆虫,所占比例达88.20%。4.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时空分布差异显著。从季节分布看,2006-2007年和2007-2008年变化趋势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密度冬季与夏季有显著差异(P<0.05),而与春、秋季无显著差异;生物量夏季与春、冬季有显著差异(P<0.05),而与秋季无显著差异。从水平分布看,乌伦古湖各采样点密度年均最高值出现在吉力湖27#采样点,年均最低值出现在后泡子---26#采样点,分别为2450 ind./m2和68ind./m2;各采样点生物量年均最高值出现在14#采样点,年均最低值出现在26#采样点,分别为27.13g/m2和0.87g/m2。5.水深是影响乌伦古湖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底栖动物密度与水深显著负相关(P<0.05,n=28),生物量与水深极显著负相关(P<0.01,n=28)。6.采用指示种法评价2006-2008年乌伦古湖营养状况为中营养型,采用生物量法评价则为富营养型,结合理化指标认为,乌伦古湖属中营养型湖泊。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生物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评价乌伦古湖污染状况为中污染,应用Goodnight修正指数(GBI)和Chandler’s生物记分制(CS)评价结果为轻污染,综合生物污染指数(BI)指数评价结果为轻-中污染,结合浮游植物评价结果和理化指标认为,乌伦古湖水体处于轻-中污染状态。综合生物污染指数(BI)指数能更准确地评价乌伦古湖水质污染状况。7.2006-2007年和2007-2008年乌伦古湖底栖动物可提供的渔产潜力分别为5.36×105kg和5.12×105kg,与1985-1987年(1.973×106kg)相比,底栖动物提供的渔产潜力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