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明确我国西部特有双峰驼大肠黏膜免疫相关部位的形态学特点、免疫方式及其功能与年龄的关系,分别应用大体剖检、测量统计及组织学切片技术对甘肃民勤产双峰驼的12峰正常个体、6峰自然感染球虫个体进行了观察研究实验。结果显示,正常双峰驼的大肠黏膜免疫密切相关的PP结(Peyer’s patches)宏观表现为半月形、杯状、囊状3种基本眼观形态,其中半月状PP结的淋巴小结数量比杯状、囊状PP结少。PP结分布位于回盲部和结肠前1/3部分,在盲肠、结肠后段、直肠无分布。经统计,PP结的总数量在不同年龄个体中存在明显差别,且3种形态PP结所占的比重也不相同。0.5~2岁幼年驼以半月状形态PP结居多,3~5岁成年驼以杯状、囊状形态居多,6~16岁也以杯状、囊状形态居多,数量有所下降;17岁以上半月状PP结居多,但总量有所下降。大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固有层淋巴细胞、淋巴小结等数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而杯状细胞随年龄变化不显着。PP结主要分布于黏膜下层和黏膜上皮层下方,且幼年驼的PP结中淋巴小结数量明显少于5岁以上成年驼。此外,正常个体大肠黏膜固有层中浆细胞分布很少,黏膜下层的肥大细胞很难见到,网状纤维组织清晰粗密,仅存在于孤立淋巴小结、PP结内。感染个体黏膜增厚,呈脑回样增生,颜色灰白,局部有出血,表面附有较多黏液,但PP结眼观形态变化不明显。光镜下黏膜上皮、固有层内肠腺及杯状细胞、浆细胞、弥散淋巴组织均有增生,固有层、黏膜肌层以及黏膜下层发生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下层淋巴小结、PP结显着增生,生发中心明显,黏膜上皮层下方的PP结与相邻黏膜上皮层大量增生并形成许多突起,突起顶部包含大量淋巴组织,形似“球拍”样,血管周围肥大细胞显着增生,PP结外周、顶部以及固有层的许多布满淋巴组织的非PP结区域内均可见大量增生的网状纤维组织分布,此外,还可见黏膜出血、黏膜上皮坏死脱落等。上述结果表明,双峰驼大肠黏膜免疫组织的分布、眼观形态都为其种属特有,回盲部是其消化道中的重要黏膜免疫部位和免疫效应部位,具有很强的免疫形态学基础。双峰驼大肠的黏膜免疫强度在幼年到成年阶段呈显着上升趋势。感染组个体的脑回样增生系自身黏膜免疫组织增生所致,大肠黏膜受到抗原刺激后,宿主黏膜免疫系统会通过黏膜免疫相关组织的大量增生进行抵抗,且成年驼比幼年驼表现出更强的黏膜免疫抵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