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和体会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erri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单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法,构建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重过程、重体验的学习方式,对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作好科学探究呢?是不是做做实验,搞些活动,就是探究学习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科学探究应该是扎扎实实、充满乐趣的过程,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走过场。那么在生物教学中,怎样才能将探究学习真正落实到位?下面我就在探究教学过程中的尝试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案例1: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时要探究鱼类适合在水中生活的特点,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呢?我从切身体会入手,提问:假如你自己不会游泳而不小心掉到河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纷纷说会使劲挣扎想要透气,还有手脚乱舞不让身体沉下去,等等。然后我提问:潜水员下水时,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生回答会带氧气瓶,会穿游泳衣、带探照灯,等等。根据体验回答顺利得出,在水中生活要解决呼吸、运动、平衡等问题。这时我就提出探究的问题:鱼没有氧气瓶,没有穿游泳衣,没有探照灯,它们为什么能适于水中生活?这样一番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下高涨起来。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支配下分组制定探究的具体方案,然后兴致勃勃地实施探究。
  分析: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人就会产生探究事物的好奇心,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因此培养和调动兴趣是探究开始的重要前提。生物相对于其它课程而言,更容易使学生感觉新鲜生动,在生物课程中我们应借助开放互助的教学形式,创设灵活多变的情景,来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的深厚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会产生积极探究的心理,并将对生物的探究心理内化为一种乐趣和一种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案例2:在“探究蚯蚓的运动”时,要将蚯蚓分别放在光滑的玻璃板和粗硬纸板上,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理论上蚯蚓应该放在粗硬纸板上爬得更快。但是,在实验中学生却发现蚯蚓在玻璃板上爬得更快些。因此就产生了相反的结论,对此就产生了质疑。在此,我首先肯定了学生勇于质疑的探究精神,然后引导学生从蚯蚓的体表、实验的材料进一步观察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分析,最后得出原因:1.蚯蚓身体上有湿土,蚯蚓在玻璃板上爬行,湿土会沾在玻璃板上,使光滑的玻璃板变得粗糙了。2.由于硬纸板比较干燥,蚯蚓会分泌大量的黏液,蚯蚓就会被硬纸板粘住了,反而不好运动了。这样学生通过探究观察产生质疑,再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既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分析思考、质疑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分析:人们的探究都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人对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知活动,是学生直接获取探究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要培养学生全面正确地进行观察,要让学生学会既能用眼去看,又能用手去做;既会用脑去想,又会用嘴来说。在观察讨论中要诱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当有问题出现时,教师不能回避,要引导学生探究原因,寻找问题所在,为下一步探究作基础。
  案例3:在学习“激素调节”时,学生对有关人体激素调节异常引起的疾病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就设置了有关这方面的一个调查探究。先用幻灯片展出一组有关糖尿病的统计数据,诱发学生对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发病症状与如何治疗等情况产生了探究的渴望。然后让学生分组,每组小组内协商讨论,制定计划,负责一个专题研究。然后小组由组长安排各组员任务,有的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有的调查村里糖尿病的发病率及病情;有的到市场调查有关糖尿病治疗的药物。完成调查后,每小组把调查的资料整理,写出汇报。小组成员通过共同努力,很好地完成了调查探究。通过这次调查探究,学生知道了饮食习惯不好、缺乏锻炼等都可能会诱发糖尿病,提高了关爱他人和自我保健的思想意识。
  分析:教育起源于生活,很多知识和理论都来自生活,因而教师根据生活体验来创建探究情境,是帮助学生进行探究的有效手段。生物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只要教师善于把适时开发课程资源,生物探究生活化,将课堂还原于生活,就可以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乐于探究生物学知识。
  案例4: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后,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学生因知识的限制,考虑问题不全面,就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有的小组选用了花生作为实验材料,但实际上,花生在这时不容易萌发。我就及时指出,以免因为这个因素影响实验。还有的小组在设计对照时产生了错误,使实验失去了可比性。我就及时明确一组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探究的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必须相同。另外,本探究实验时间较长,需几天时间,还要每天观察并作纪录。我就教育学生一定要耐心观察,仔细纪录种子萌发的情况。记录时不能马虎,要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在观察中,有什么异常实验现象出现,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进行分析。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我及时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及时给以指导,同时激发、鼓励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思维更完善,操作更规范,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分析:探究教学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学生应亲历整个探究过程。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要注意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恰如其分的启发。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指导探究实验,到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要起穿针引线、指导调控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少走弯路,探究的效率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在新教材探究教学过程中的一点认识和体会。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激发探究兴趣,点燃探究激情;积极创设探究情境,营造探究气氛;鼓励学生探究观察,大胆探究质疑;加强探究指导,调控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感觉学习轻松愉快。总之,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过程,需要我们不断优化和总结,如此才会有不断的提高。
其他文献
金属导体导电是依靠自由电子作为载流子导电;半导体材料导电是依靠电子-空穴对作为载流子导电;液体导电是依靠液体中电离的离子作为载流子进行导电(汞除外);电解质溶液里电解质电离出阳离子和阴离子,在给它加上电压后,阳离子和阴离子就会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就是电解液导电。  在通常情况下气体分子是电中性的,一般不导电,导电气体是因为气体分子在其他因素(宇宙射线或高电压等条件)作用下,能产生等
摘 要: 本文介绍了科学素养的提出及发展背景,介绍了科学素养的内涵,并应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例介绍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最后提出在中学化学教育中教师要重视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科学素养 渗透    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化学课程改革风起云涌,不少国家和地区在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的一种理念。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的理念,并且指出这是创造精彩课堂、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途径。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教育家朱正元先生说过,物理教学要“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虽然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使得各校
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是一种创新活动。许多重要规律的发现,既包含着物理学家探索知识的坎坷经历、深入思考和仔细研究,又显示出物理学家们非凡的创造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式。只要我们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去认识、去思考,就能发现、领悟教材中蕴含着许多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当今教育教学创新的方向,那么在中
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人文等多方面知识及能力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本质、领悟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方法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学习模式。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提出并解决问题来获得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下面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氧化性与还原性,以及非金属性与金属性是两组重要的概念,在中学化学中,这两组概念的均是从得失电子的角度去理解。  氧化性、还原性是指物质(单质和化合物)得失电子的能力,而非金属性与金属性则是指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原子得电子的能力体现其所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而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则体现其所属元素的金属性。如果不仔细甄别,两组概念似乎一样,都是描述得失电子的能力,故学生往往会将金属性与还原性、氧化性与非
摘 要: 遗传进化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必修模块,本文作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生物学教学中通过采取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促进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  关键词: 高中生物 遗传与进化 STS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STS的理念和教育模式作为科学教育领域内的一种新的尝试得到了世界众多国家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