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单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法,构建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重过程、重体验的学习方式,对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作好科学探究呢?是不是做做实验,搞些活动,就是探究学习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科学探究应该是扎扎实实、充满乐趣的过程,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走过场。那么在生物教学中,怎样才能将探究学习真正落实到位?下面我就在探究教学过程中的尝试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案例1: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时要探究鱼类适合在水中生活的特点,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呢?我从切身体会入手,提问:假如你自己不会游泳而不小心掉到河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纷纷说会使劲挣扎想要透气,还有手脚乱舞不让身体沉下去,等等。然后我提问:潜水员下水时,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生回答会带氧气瓶,会穿游泳衣、带探照灯,等等。根据体验回答顺利得出,在水中生活要解决呼吸、运动、平衡等问题。这时我就提出探究的问题:鱼没有氧气瓶,没有穿游泳衣,没有探照灯,它们为什么能适于水中生活?这样一番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下高涨起来。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支配下分组制定探究的具体方案,然后兴致勃勃地实施探究。
分析: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人就会产生探究事物的好奇心,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因此培养和调动兴趣是探究开始的重要前提。生物相对于其它课程而言,更容易使学生感觉新鲜生动,在生物课程中我们应借助开放互助的教学形式,创设灵活多变的情景,来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的深厚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会产生积极探究的心理,并将对生物的探究心理内化为一种乐趣和一种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案例2:在“探究蚯蚓的运动”时,要将蚯蚓分别放在光滑的玻璃板和粗硬纸板上,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理论上蚯蚓应该放在粗硬纸板上爬得更快。但是,在实验中学生却发现蚯蚓在玻璃板上爬得更快些。因此就产生了相反的结论,对此就产生了质疑。在此,我首先肯定了学生勇于质疑的探究精神,然后引导学生从蚯蚓的体表、实验的材料进一步观察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分析,最后得出原因:1.蚯蚓身体上有湿土,蚯蚓在玻璃板上爬行,湿土会沾在玻璃板上,使光滑的玻璃板变得粗糙了。2.由于硬纸板比较干燥,蚯蚓会分泌大量的黏液,蚯蚓就会被硬纸板粘住了,反而不好运动了。这样学生通过探究观察产生质疑,再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既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分析思考、质疑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分析:人们的探究都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人对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知活动,是学生直接获取探究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要培养学生全面正确地进行观察,要让学生学会既能用眼去看,又能用手去做;既会用脑去想,又会用嘴来说。在观察讨论中要诱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当有问题出现时,教师不能回避,要引导学生探究原因,寻找问题所在,为下一步探究作基础。
案例3:在学习“激素调节”时,学生对有关人体激素调节异常引起的疾病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就设置了有关这方面的一个调查探究。先用幻灯片展出一组有关糖尿病的统计数据,诱发学生对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发病症状与如何治疗等情况产生了探究的渴望。然后让学生分组,每组小组内协商讨论,制定计划,负责一个专题研究。然后小组由组长安排各组员任务,有的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有的调查村里糖尿病的发病率及病情;有的到市场调查有关糖尿病治疗的药物。完成调查后,每小组把调查的资料整理,写出汇报。小组成员通过共同努力,很好地完成了调查探究。通过这次调查探究,学生知道了饮食习惯不好、缺乏锻炼等都可能会诱发糖尿病,提高了关爱他人和自我保健的思想意识。
分析:教育起源于生活,很多知识和理论都来自生活,因而教师根据生活体验来创建探究情境,是帮助学生进行探究的有效手段。生物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只要教师善于把适时开发课程资源,生物探究生活化,将课堂还原于生活,就可以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乐于探究生物学知识。
案例4: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后,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学生因知识的限制,考虑问题不全面,就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有的小组选用了花生作为实验材料,但实际上,花生在这时不容易萌发。我就及时指出,以免因为这个因素影响实验。还有的小组在设计对照时产生了错误,使实验失去了可比性。我就及时明确一组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探究的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必须相同。另外,本探究实验时间较长,需几天时间,还要每天观察并作纪录。我就教育学生一定要耐心观察,仔细纪录种子萌发的情况。记录时不能马虎,要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在观察中,有什么异常实验现象出现,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进行分析。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我及时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及时给以指导,同时激发、鼓励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思维更完善,操作更规范,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分析:探究教学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学生应亲历整个探究过程。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要注意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恰如其分的启发。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指导探究实验,到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要起穿针引线、指导调控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少走弯路,探究的效率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在新教材探究教学过程中的一点认识和体会。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激发探究兴趣,点燃探究激情;积极创设探究情境,营造探究气氛;鼓励学生探究观察,大胆探究质疑;加强探究指导,调控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感觉学习轻松愉快。总之,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过程,需要我们不断优化和总结,如此才会有不断的提高。
案例1: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时要探究鱼类适合在水中生活的特点,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呢?我从切身体会入手,提问:假如你自己不会游泳而不小心掉到河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纷纷说会使劲挣扎想要透气,还有手脚乱舞不让身体沉下去,等等。然后我提问:潜水员下水时,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生回答会带氧气瓶,会穿游泳衣、带探照灯,等等。根据体验回答顺利得出,在水中生活要解决呼吸、运动、平衡等问题。这时我就提出探究的问题:鱼没有氧气瓶,没有穿游泳衣,没有探照灯,它们为什么能适于水中生活?这样一番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探究热情一下高涨起来。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支配下分组制定探究的具体方案,然后兴致勃勃地实施探究。
分析: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人就会产生探究事物的好奇心,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因此培养和调动兴趣是探究开始的重要前提。生物相对于其它课程而言,更容易使学生感觉新鲜生动,在生物课程中我们应借助开放互助的教学形式,创设灵活多变的情景,来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的深厚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会产生积极探究的心理,并将对生物的探究心理内化为一种乐趣和一种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案例2:在“探究蚯蚓的运动”时,要将蚯蚓分别放在光滑的玻璃板和粗硬纸板上,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理论上蚯蚓应该放在粗硬纸板上爬得更快。但是,在实验中学生却发现蚯蚓在玻璃板上爬得更快些。因此就产生了相反的结论,对此就产生了质疑。在此,我首先肯定了学生勇于质疑的探究精神,然后引导学生从蚯蚓的体表、实验的材料进一步观察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分析,最后得出原因:1.蚯蚓身体上有湿土,蚯蚓在玻璃板上爬行,湿土会沾在玻璃板上,使光滑的玻璃板变得粗糙了。2.由于硬纸板比较干燥,蚯蚓会分泌大量的黏液,蚯蚓就会被硬纸板粘住了,反而不好运动了。这样学生通过探究观察产生质疑,再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既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分析思考、质疑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分析:人们的探究都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人对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知活动,是学生直接获取探究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要培养学生全面正确地进行观察,要让学生学会既能用眼去看,又能用手去做;既会用脑去想,又会用嘴来说。在观察讨论中要诱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当有问题出现时,教师不能回避,要引导学生探究原因,寻找问题所在,为下一步探究作基础。
案例3:在学习“激素调节”时,学生对有关人体激素调节异常引起的疾病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就设置了有关这方面的一个调查探究。先用幻灯片展出一组有关糖尿病的统计数据,诱发学生对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发病症状与如何治疗等情况产生了探究的渴望。然后让学生分组,每组小组内协商讨论,制定计划,负责一个专题研究。然后小组由组长安排各组员任务,有的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有的调查村里糖尿病的发病率及病情;有的到市场调查有关糖尿病治疗的药物。完成调查后,每小组把调查的资料整理,写出汇报。小组成员通过共同努力,很好地完成了调查探究。通过这次调查探究,学生知道了饮食习惯不好、缺乏锻炼等都可能会诱发糖尿病,提高了关爱他人和自我保健的思想意识。
分析:教育起源于生活,很多知识和理论都来自生活,因而教师根据生活体验来创建探究情境,是帮助学生进行探究的有效手段。生物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只要教师善于把适时开发课程资源,生物探究生活化,将课堂还原于生活,就可以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乐于探究生物学知识。
案例4: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时,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后,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学生因知识的限制,考虑问题不全面,就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有的小组选用了花生作为实验材料,但实际上,花生在这时不容易萌发。我就及时指出,以免因为这个因素影响实验。还有的小组在设计对照时产生了错误,使实验失去了可比性。我就及时明确一组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探究的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必须相同。另外,本探究实验时间较长,需几天时间,还要每天观察并作纪录。我就教育学生一定要耐心观察,仔细纪录种子萌发的情况。记录时不能马虎,要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在观察中,有什么异常实验现象出现,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进行分析。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我及时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及时给以指导,同时激发、鼓励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思维更完善,操作更规范,从而更好地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分析:探究教学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学生应亲历整个探究过程。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要注意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恰如其分的启发。科学探究活动是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指导探究实验,到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要起穿针引线、指导调控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少走弯路,探究的效率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在新教材探究教学过程中的一点认识和体会。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激发探究兴趣,点燃探究激情;积极创设探究情境,营造探究气氛;鼓励学生探究观察,大胆探究质疑;加强探究指导,调控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感觉学习轻松愉快。总之,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过程,需要我们不断优化和总结,如此才会有不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