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文化磨合视域下的文学研究,着力于从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入手,以整体性的眼光来综合评述文学现象,在承认多元并存文化格局的基础上对作家作品进行考量。晚清民初以降,古今中外各类文化于“大现代”场域内共存互通已成为常态,此中衍生出的“文化磨合思潮”对文化创造和文学创作发挥着显著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各类文化主体的交流中也不时有矛盾冲突的发生,若不能以文化磨合的方法来应对这些矛盾冲突,就难免陷入二元对立思潮的桎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磨合视域下的文学研究,着力于从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入手,以整体性的眼光来综合评述文学现象,在承认多元并存文化格局的基础上对作家作品进行考量。晚清民初以降,古今中外各类文化于“大现代”场域内共存互通已成为常态,此中衍生出的“文化磨合思潮”对文化创造和文学创作发挥着显著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各类文化主体的交流中也不时有矛盾冲突的发生,若不能以文化磨合的方法来应对这些矛盾冲突,就难免陷入二元对立思潮的桎梏,阻碍文化及文学的发展。以文化磨合的视域来研究“新世纪文学”,其重要特征是注重文化与文学间的密切且复杂的关系,不以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而是用“磨合态”的共存思维,来思索当今这个多元间有差异有冲突又有契合点的外部世界。陈彦作为一位由戏曲编剧转向小说作家的当代文化人,天然就会经历不同创作文体间的磨合过程,沉浸传统艺术数十年与对“城中村”的深入考察更为陈彦的小说创作增添了复杂的文化底色,这为本文以文化磨合视域展开对陈彦小说创作的多角度研究提供了可能。本文第一部分,即绪论部分,将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以研究对象广度不同,对陈彦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学界对陈彦戏剧创作有关研究为导入,再以对陈彦单部作品的研究为类别,将对陈彦四部长篇小说的研究分为文化意义、现实主义价值、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接着整理了几篇对陈彦小说创作具有综合性研究价值的有关文章,指出其中的缺陷,进而确定本文将以对陈彦小说创作的系统性研究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对关于“文化磨合论”的已有研究进行综述,确认以“文化磨合”视域研究陈彦小说创作之可能。第二部分即第一章,以陈彦小说中城乡书写为中心,论及新文学中“乡下人进城”叙事史的得失,以罗甲成、西门锁、刁顺子等重要人物展现陈彦在该叙事模式中的独特意义,指出城乡间文化冲突、对抗的存在,论述到作者对“城中村”这一文化空间的文学拓展,阐明对城乡间以平等态度进行观照的重要性,并对城乡书写的新方向提出建议。第三部分即第二章,以“五四”以来中国文化界、文学界对传统文化态度之流变为导入,阐述了陈彦小说中传统文化的在场,肯定陈彦小说创作对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独特意义以及对古典主义传统继承的重要价值,也发现了其创作中对于传统文化命运思考有所欠缺。第四部分即第三章,论及陈彦在小说与戏剧间的表现为学界所言之“文体互渗”的“文化磨合”现象,系统论述了陈彦在由戏入文过程中的得失,同时抓住了贯穿陈彦小说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客观地予以褒贬,强调秉持“文化磨合思潮”的重要性,进行文化创造时避免过度标榜现实主义精神而丢失了文学的审美性。在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论述内容,提示了以文化磨合视域对陈彦小说展开研究的重要性,也表达了对陈彦日后创作更加精彩和相关研究更加深入的期待。作为中国新世纪的重要作家,陈彦在小说中蕴含了他对社会文化问题的深切思考,折射出当下中国复杂的文化态势以及个体生命在各种文化交汇下的坚守与蜕变。尽管以“文化磨合”的视角来看,他的作品仍有不足之处,但陈彦以历史理性烛照现实的文化心理彰显了新世纪文化人对中国文化再发展的坚毅态度,延续着几代中国现代文化创造者的持久力量。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以来,多关节串联机械臂在工业生产中的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比如在喷漆、焊接、切割、装配和码垛等领域,正是由于其拥有运动速度快、控制精度高、操控性好等优势。与此同时,机械臂自身结构决定其具有非线性程度高、耦合性强、建模不精确等问题,实现高精度的轨迹跟踪效果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所以国内外广大学者面对上述技术难题进行了广泛的分析研究。本文以多关节机械臂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轨迹规划和轨迹跟踪进
闺秀文学的繁荣是明清文学史上的奇异景观,明代“良媛以笔札垂世者多矣”,而闺秀文学的发展又以地域性和家族性为显著特征。叶小纨作为分湖叶氏女性作家群体的代表成员,以其独特出众的文学作品、细腻敏感的文学气质和黯淡幽远的文学风格成为明清女性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章。本论文以叶小纨的闺秀生活与文学作品为研究中心,以叶氏家族成员的文献记录及地方志和其他的文人作品资料为辅证,对叶小纨其人进行研究。并对其文学作品中
从2016年开始,传统旅游统计所出现的问题日益凸显,学术界对国内旅游统计不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其中,国内旅游人次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最让学者质疑的内容。学术界及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国内披露的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等数据存在较大水分;如,国内旅游人数与常识相悖,“纵向不可加、横向不可比”的现象较为突出。理论上,获取旅游人次数据的方法有两条,一是基于旅游者出行,二是基于旅游目的地接待;但由于游客游览、住宿
赵树理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自1943年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发表之后便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以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作为权威研究的起点,对其研究已历经七十余年。期间赵树理研究的角度与层次不断深化,尤其到改革开放之后突破了以往传统的研究范式,开启了新的学术性探讨。在开放包容的文化语境中,赵树理研究者实现了从单一的“社会历史批评”到“审美批评”、“比较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多元研究
关于长安地区与唐代文学的区域研究、定点交叉研究甚夥,但其基本理路多是按照地理区域或者某个文化类型划分出几个交叉研究对象,探究其历史沿革、地理特点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其基本的材料是文人诗文与方志、历史等传统文献。如果将长安城与其南郊视为唐人日常生活的整体区域,以动态流动的眼光考察唐人在这个区域内的文学活动,扩大材料的范围,如出土墓志等石刻材料、现地的实际山川、考古发现等,可以深化对唐人长安现实生活的认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智慧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形式。新时代教育形式的新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行列的先锋队,信息技术教师是最先接触到智能技术的,可以说信息技术教师是推进智慧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抓住教育信息化改革带来的新机遇,显得尤为重要。胜任力在各行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个体的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
21世纪是信息革命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又使人深陷不良信息的“泥潭”。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真假并存。只有学会正确的检索、分析和判断,以审辩的视角来看信息,才不会被信息时代所淘汰。审辩式思维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的必备素养之一。当前,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国家之要务。然而,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思维等问
随着信息革命的推进,网络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现实技术必然会引起旅游业新一轮的创新性变革,虚拟旅游的巨大潜力会随新技术的出现而不断发挥出来,旅游者的体验将会从真实的物理空间进入到仿真的虚拟空间。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虚拟旅游成为了行业热点。然而,虚拟旅游产品存在着硬件(如VR设备等)质量参差不齐、内容单一、同质化、使用体验不佳、行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不强。而
“双减”政策的落地,转变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思想,各所学校也逐渐对音、体、美等非文化类学科引起了重视,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而在农村中学建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有利于推动农村中学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当关注学生的发展,思考建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有效策略,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本文将以“‘双减’视角下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为主题,对青少年体
自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三期)公布后,我国红色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旅游接待人数逐年增加,旅游收入不断攀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已有研究显示,红色旅游虽呈现“井喷”状态,但其发展存在客源群体同质性强、周年节庆影响大、常态化出游不足等问题,上述问题会直接影响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社会经济文化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从学理上,明晰红色旅游在个体层面的认知与接纳机制。该问题的厘清对提升红色旅游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