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审美语境中的性别意识进行了分析。200年来,西方女性经过了漫长的争取妇女财产权、选举权的斗争,开始冲破家庭的藩篱,参与到社会的生产生活当中,女性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渐渐的从政治领域延伸到文化领域。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先在欧美各国崛起的女性主义诗学便是女权思想在学术领域自然延伸的产物。“社会性别”作为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它强调人的性别意识、性别行为都是在社会生活制约中形成的,不论是作为审美主体的男性和女性,还是作为客体的女性美和男性美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女性主义批评作为文学理论、文艺美学研究中一支重要的理论流脉,让性别意识成为了包括男性在内的众多学者在考察文艺特质和历史文化建构时无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维度。同时性别意识的觉醒也影响了很多作家艺术家,为他们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不同于传统文学、艺术的崭新的视角,提供了不同的男性和女性的审美形象。在女性文学和艺术的创作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彰显,在某种程度上消磨了男性形象和传统的男性特质,但在女性不断瓦解象征男权文化的秩序和观念,张扬对于男性中心的否定、反抗、抨击和拆解的同时,也使得男性形象呈现出不同程度上的病态和畸形。后期女性主义放弃了前期女性主义的偏颇、激进,政治倾向上趋于温和。他们并不强调性别对抗,而更强调“性别对话”,提倡“双性和谐”,用一种双性或者说第三性的眼光来观照文学,观照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在当代中国,有学者提出了性别诗学的概念,呈现出以男女平等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女性主义批评的价值取向。林树明认为性别诗学将有助于改善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部分弥补20世纪西方语言论诗学或后现代主义美学摒弃人文因素所造成的缺陷,将构成东方美学特有的感性传统的一个新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