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失能老年人群体不断扩大。失能老年人不仅面临身体衰老、生理机能下降和疾病困扰等生理健康问题,也面临社会角色转换、社会地位下降、社会参与减少等导致的孤独感、无用感、抑郁感等不良精神健康问题。为获得“天伦之乐”,大多数失能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但是家庭结构变化和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家庭精神慰藉和社区邻里情感互助的非正式社会支持逐渐弱化,需要正式社会支持的介入。随着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的物质和服务基本得到保障,但是其精神健康问题常常被忽视。与机构养老的失能老年人相比,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居住分散,有较高的精神疾病风险;再加之社会支持不足,无法享受专业的精神健康服务,精神健康无法得到合理保障和维持。因此,本文探究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对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探索构建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社会支持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针对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这一问题,本文以精神健康服务需求为逻辑起点,采用质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社会支持对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探索构建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社会支持体系。首先,梳理精神健康和社会支持相关文献和理论,构建本文分析框架。其次,使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索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划分维度、精神健康服务需求以及社会支持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影响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的研究假设。再次,利用2011-201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调研”(CLHLS)数据分析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和社会支持现状及其随失能时间的变化,构建“时点-个人”多层次模型来验证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对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并探索不同失能程度、性别、年龄和城乡对其影响的异质性。最后,分析我国精神健康社会支持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提出构建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的社会支持体系的政策建议。通过对上述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可以划分为认知功能、抑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从这三个维度能够衡量和反映社区居家老年人精神健康。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通过对精神健康服务需求的满足情况进而影响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抑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第二,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抑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时间差异。随着失能时间的增长,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中认知功能障碍和抑郁症患者所占比例快速提升分别由2011年的9.72%和11.06%上升到2018年的32.10%和30.60%;生活不满意者由2011年的6.51%下降到18年的4.19%。认知功能平均得分呈现下降趋势,且2011年到2014年下降缓慢,2014年到2018年急剧下降。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的抑郁情绪平均得分2011年到2014年下降,2014年到2018年急剧上升呈“U”趋势。生活满意度的平均得分从2011年到2014年略有上升,2014年到2018年略有下降,基本保持稳定。第三,非正式社会支持中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促进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的精神健康,但是服务支持阻碍精神健康。有子女经济支持的老年人认知功能得分较高,抑郁情绪得分较低;有子女情感支持的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认知功能和生活满意度得分较高;但是有子女服务支持的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认知功能得分较低。从失能等级、年龄、城乡和性别来看,有子女服务支持的半失能老年人、农村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女性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高龄失能老年人认知功能得分较低,这揭示在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群体中存在“用进废退”现象。因此,在提出精神健康社会支持有关政策建议时,应关注社会支持客体的主观能动性。第四,正式社会支持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其中,有社区服务的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和生活满意度得分较高;有医疗保险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得分较高;有养老保险的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得分较高。但是从有养老保险的失能等级、年龄、城乡和性别来看,有养老保险的完全失能老年人和女性失能老年人抑郁情绪得分较高。究其原因,养老保险挤出了子女的经济支持,因而引起家庭矛盾。此外,养老保险待遇给付标准较低难以满足其需求,未达到老年人的预期期望而产生心理落差,导致失能老年人抑郁情绪增加。在制定政策时应提高养老保险的待遇和水平,满足社会支持客体需求。第五,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社会支持存在诸多问题:社会支持客体存在瞄准机制不健全,精神健康诉求被忽视,主观能动性未激励等问题;社会支持内容存在服务内容较单一、专业化不足,资源配置不充足、分配不均的问题;社会支持主体存在缺位、越位、主体之间责任混乱以及专业化队伍不健全的问题;社会支持路径存在渠道单一、路径不畅,交流平台少的问题。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为:精神健康社会支持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信息化程度较低,未营造良好氛围,社会支持主体不重视和社会支持客体对精神健康认识不足等。第六,从主体、客体和内容和路径等方面构建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社会支持体系。主体方面,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出台家庭精神健康服务支持政策和增强社区邻里精神互助。客体方面要尊重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有关诉求和鼓励社区居家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自我调适。内容方面要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发挥社区热线功能,完善精神健康预防及动态检测服务,开展精神健康信息化代理人服务。路径方面要依托智慧社区信息化平台完善精神健康社会支持的路径和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整合创新失能老年人交往方式。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框架创新,基于公共管理视角构建新的分析框架探索精神健康划分维度、需求和精神健康社会支持影响机理;从政府层面分析探索构建精神健康社会支持体系。二是研究内容创新,新增并验证正式社会支持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探索构建了涵盖主体、客体、内容和路径的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主体高效协同的精神健康社会支持体系。三是研究发现创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区服务等正式社会支持促进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要发挥正式社会支持作用。老年人认知能力存在“用进废退”,制定政策时要考虑社会支持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总之,本文为完善和构建社区失能老年人精神健康社会支持体系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