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是一种形貌与粒径可控且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的医用类硅酸盐纳米材料,在骨组织和软组织修复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随着制备工艺的不断优化,微乳液法逐渐成为制备纳米颗粒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与传统的熔融法和溶胶-凝胶法相比,微乳液法制备的纳米颗粒具有形貌可控、单分散性好、孔径可调和高比表面积等结构优势。因此,本文采用两种微乳液
【基金项目】
: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项目“海洋海藻类多糖功能化纳米硒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批准号:GDOE2019A2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是一种形貌与粒径可控且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的医用类硅酸盐纳米材料,在骨组织和软组织修复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随着制备工艺的不断优化,微乳液法逐渐成为制备纳米颗粒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与传统的熔融法和溶胶-凝胶法相比,微乳液法制备的纳米颗粒具有形貌可控、单分散性好、孔径可调和高比表面积等结构优势。因此,本文采用两种微乳液法制备具有不同形貌的单分散生物活性玻璃(SiO2-Ca O,bioactive glass nanoparticles,BGNs)和放射状介孔结构的生物活性玻璃(SiO2-Ca O-P2O5,radial 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RMBG),并对BGNs和RMBG的结构特性、体外矿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展开研究。针对RMBG独特的放射状介孔结构,我们进一步探究其载药释药性能和体外抗肿瘤活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以水/二氯甲烷/无水乙醇形成的均匀微乳液滴作为模板,采用超声辅助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Surfactant-free microemulsions,SFMEs)法制备BGNs,并对产物制备的最佳工艺进行探索。实验结果表明,当钙源添加时间、硅源的摩尔百分比和氨水添加量分别为150 min、80 mol%和2.5 m L时,可制备出分散性良好、形貌规则、粒径范围在224±10 nm和粒径均一(粒度分散指数(PDI)仅为0.006)的球状生物活性玻璃。与传统Stober法相比,超声辅助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法的实验重复性好、试剂可循环使用、不需要消耗大量的碱式催化剂,并且制备的纳米材料纯度更高,其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纳米药物载体材料的制备技术。(2)采用微乳液辅助溶胶-凝胶法合成RMBG,并考察溶液体积比、反应温度与磁力搅拌速度对RMBG的形貌、粒径与孔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适宜的制备工艺条件下,微乳液辅助溶胶-凝胶法制备的RMBG具有独特的放射状介孔通道,孔径为6.64 nm,比表面积为629.23 m2/g,粒度范围在231.5±8 nm,粒径均一(PDI为0.014)且分散性良好。与传统的微乳液法相比,本文采用微乳液辅助溶胶-凝胶法合成的纳米材料具有放射状介孔结构、高比表面积和粒径更加均一等优势。(3)通过体外矿化实验研究两种材料的生物活性,分别将BGNs和RMBG浸泡于模拟体液(Simulated body fluid,SBF)中,离心洗涤收集矿化后的产物,对产物的结构、晶型与表面形貌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BGNs和RMBG在SBF浸泡3 d以上,可在材料表面生成羟基磷灰石,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羟基磷灰石的生成量逐渐增多,此现象证明BGNs和RMBG都具有体外矿化活性。本文通过检测BGNs和RMBG的体外红细胞溶血率和人胚胎肾细胞(HEK 293T)的存活率,研究BGNs和RMBG的生物相容性。溶血实验结果表明:BGNs和RMBG在0.05~1 mg/m L实验浓度范围内,溶血率均在5%以下,表明BGNs和RMBG在浓度范围内引起轻微溶血。MTT实验表明,BGNs和RMBG在12.5~200μg/m L的浓度范围内,HEK 293T细胞的存活率均大于90%,表明BGNs和RMBG已达到医用材料生物相容性的相关标准,生物相容性好。(4)以抗癌药物盐酸阿霉素(DOX·HCl)为模型药物,考察RMBG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以及在不同p H值模拟环境下的释药性能。实验结果表明RMBG的载药量随着药载比的增大而增加。当药载比为1:1时,RMBG微球载药率增至45.88±0.3402%,包封率为84.77±1.1504%。释药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 H值的减小,DOX·HCl的释放速率逐渐增加,证明RMBG-DOX·HCl载药微球的释药具有p H响应性,且在偏酸性的肿瘤微环境下可以实现DOX·HCl的缓控释放,释放时长达96 h。(5)本文采用MTT法检测RMBG-DOX·HCl载药微球对人肝癌细胞(Huh 7细胞)与宫颈癌细胞(He La细胞)的抑制作用。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Huh 7细胞和He La细胞存活率随着药物载体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RMBG-DOX·HCl载药微球中药物浓度为50μg/m L,Huh 7细胞的存活率为32.69%,He La细胞的存活率为9.44%,结果证明RMBG载药微球对He La细胞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表明,RMBG-DOX·HCl的浓度为3.125μg/m L时能够引起He La细胞的凋亡率达14.69%,随着RMBG-DOX·HCl载药微球中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数量增加,证明RMBG能够运输DOX·HCl进入靶细胞,并成功引起HeLa细胞凋亡。RMBG有望成为药物缓释及靶向治疗的新型纳米药物载体材料,将在药物运输和骨修复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肥胖是一种慢性内分泌疾病,与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目前,Orlistat是FDA批准的唯一OTC抗肥胖药,但现已因肝肾毒性而被FDA警告。因此,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抗肥胖药物。COST(平均Mw≤1000Da的壳寡糖)是由氨基葡萄糖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结合而成的天然产物。本课题组长期致力于COST降脂功能研究,前期实验表明COST具有良好抗肥胖作用,可有
目的:诱导Survivin抗原MHC-Ⅰ类和MHC-Ⅱ类表位肽的淋巴细胞,探究MHC-Ⅰ类和MHC-Ⅱ类表位肽诱导的淋巴细胞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功能特点。方法:一、用Net MHCIIpan 4.0和SYFPEITHI两个预测T细胞表位的在线预测系统对小鼠Survivin抗原15个氨基酸的MHC-Ⅱ类表位进行筛选。将筛选出的MHC-Ⅱ类表位肽进行合成,制成肽疫苗,免疫C57BL/6野生型小鼠,分离
研究背景:为了解决单一化疗选择性差、副作用大的临床治疗问题以及普通纳米粒在临床上的乏力表现,近几十年来开发了许多纳米载体系统,其治疗效果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然而,由于肿瘤复发中涉及耐药性和转移,因此单一化学疗法不再能满足多样化的治疗需求。最近,氧气供应纳米系统被证实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治疗效果,运用这一概念将化疗-热疗法为主,氧气供应为辅,二者结合作为一种协同方法可能成为新的癌症治疗策略。本课题构建
现在人们多数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高,持续的应激反应导致生活不规律,出现睡眠不足或质量下降等症状,此时机体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来维持内环境稳态。长期过度的应激反应更会使体内昼夜节律生物钟紊乱、进而导致神经功能调节失调、激素水平失衡和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紊乱。随着应激程度的加深和应激时间的延长导致机体自我调节修复的失代偿,将进一步诱发机体多系统多器官的病变和紊乱,如焦虑、失
肉类和鱼类因其富含蛋白质、脂肪酸、维生素等,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但是,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会发生分解,微生物通过释放氨基酸脱羧酶而产生生物胺(Biogenic amines,BAs),其新鲜和腐败程度常以BAs的含量作为质量控制的评判标准。然而鱼肉中一些BAs含量较低,且样品基质较复杂,通常需要通过合适的前处理技术以富集分离和纯化,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仍是固相萃取技术。但是常规的固相
电化学传感器由于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快速检测、原位检测、灵敏性高、灵活性好等特点,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成为了一种有吸引力的分析手段。其中阵列纳微电化学传感器在微型化和精细化方面做出了更多的努力,这使得它在生物分析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应用潜力。不仅可以对分析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还可以进行动态在线监测,为指导植物生长、生理机制探究、医药应用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本论文通过碳纳米管、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
聚酰胺胺(Poly(amino amine)s,PAAs)作为一类非病毒基因载体在近年来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该类基因载体是由具有酰胺单体和胺单体的两类化合物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一步合成的一种拟肽聚合物。其中,具有二硫键的酰胺单体与胺单体反应合成的PAAs是一种更具优势的PAAs,这类PAAs又被称为聚二硫胺(Poly(disulfide amine),SS-PAAs)。一种以N,N’-胱胺双丙
目的:通过纳米制剂技术,改善丹参酮进入体内后发生的快速分布和广泛消除,从而提升丹参酮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最终有效地克服种种机体屏障将丹参酮整体共递送到肿瘤细胞内发挥多组分协同抗肿瘤作用。方法:(1)通过文献调研法和指纹图谱检测并确定丹参酮提取物的指标性成分并进行含量测定;(2)采用薄膜蒸发-高压乳匀技术制备载丹参酮的共递药纳米粒并进行工艺优化,对得到的丹参酮纳米粒进行粒径、电位、多分散性评价,并通过
脂肪酶是一种可以水解甘油三酯(TAG)生成甘油二酯(DAG),甘油单酯(MAG)等产物的酶类。脂肪酶作为一种催化剂,除了可以催化水解反应外,还可以催化酯化、酸解、醇解及转酯化等反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强、副产物少等优点。游离脂肪酶稳定性相对较差,通过介孔固体材料SBA-15固定游离脂肪酶,可以有效提高脂肪酶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SBA-15为亲水材料,通过后嫁接法将含有卤族元素的疏水基团引入
糖尿病目前已经成为对国民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并给国内医疗体系带来巨大经济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诸多研究表明运动、饮食等生活行为习惯,这类可控的因素是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升级,民众的健康素质也需要进一步得到提升,转变民众的健康意识从而改善可控因素,最终达到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的目的。健康素质的提升除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健康教育服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