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脊柱外科手术中可能出现医源性脊髓损伤,如果有术中脊髓监护技术能够提示脊髓损伤精确位置与模式,将有利于尽快检测并移除伤害源,从而减少或避免脊髓损伤的发生。体感诱发电位在临床中用于辅助脊髓疾病的检测和术中脊髓功能的监护。但以往的术中脊髓监护主要依据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和幅值的变化检验体感传导通路完整性,诱发电位中许多有用信息没有被充分利用;而时频分析方法可以将诱发电位中许多微小成分展现在时频空间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脊柱外科手术中可能出现医源性脊髓损伤,如果有术中脊髓监护技术能够提示脊髓损伤精确位置与模式,将有利于尽快检测并移除伤害源,从而减少或避免脊髓损伤的发生。体感诱发电位在临床中用于辅助脊髓疾病的检测和术中脊髓功能的监护。但以往的术中脊髓监护主要依据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和幅值的变化检验体感传导通路完整性,诱发电位中许多有用信息没有被充分利用;而时频分析方法可以将诱发电位中许多微小成分展现在时频空间中,能够有效提取体感诱发电位的细节信息。有研究报道了支持向量机方法能够利用体感诱发电位的时频分布模式,实现颈椎C4、C5、C6节段脊髓损伤位置的精确识别。但随着纳入研究的脊髓损伤节段的增加,体感诱发电位的时频成分会出现严重的线性不可分问题,难以实现脊髓损伤位置与模式的精确诊断。因此优化体感诱发电位时频成分分析技术,建立适用于全脊椎范围的脊髓损伤位置与模式精确诊断方法,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方法:本文使用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数据对脊髓损伤位置与模式进行诊断;涉及脊髓损伤位点包括以下各独立节段:颈椎C5、C6、胸椎T1-T4、T7-T13、胸椎L1-L6;每个位置都分别采集了挫伤、牵拉两种模式脊髓损伤后的1000次体感诱发电位数据。使用200次重复叠加、10-250Hz带通滤波对体感诱发电位进行降噪;之后使用匹配追踪算法进行时频分解,得到的时频成分可以用潜伏期、频率、能量进行描述。本文针对大鼠体感诱发电位时频成分分布规律,设计了基于k中心点聚类的时频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将时频空间划分为不同子区域,并将各子区域视为不同的时频特征。也设计了适用于该特征提取方法的噪声成分识别方案:将成分数量少于当前组成分总数量1.4%的特征视为噪声并删除;将每个时频特征中潜伏期、频率、能量各方向离群点对应成分视为噪声并删除。引入了基于朴素贝叶斯原理的体感诱发电位时频成分分类方法,能够利用前序研究忽略的特征内时频成分的数量特征。将包括k中心点聚类、时频成分去噪、朴素贝叶斯分类的时频成分分析新方法应用于颈椎、胸椎、腰椎脊髓损伤位置的精确诊断,以及挫伤、牵拉脊髓损伤模式的识别。确定了与脊髓损伤位置或模式信息相关的稳定时频特征。结果:在体感传导通路完整性检测的实验中,时频分析新方法获得了 90.5%的准确度,远高于现有研究使用的支持向量机方法69.5%的准确度。将该方法应用于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数据,颈椎C5、C6位置识别准确率为86.1%;上胸椎、中胸椎、下胸椎的位置识别准确率为79.2%,上腰椎、下腰椎的位置识别准确率为81.8%。在脊髓损伤模式分类任务中,各单独节段数据的平均识别准确率为89.9%,全脊椎节段的平均准确率为78.6%。提取到了与脊髓损伤位置或模式相关的稳定时频特征,这些特征都主要集中在潜伏期20-35ms的时频区域;在该区域,脊髓损伤位置或模式的改变主要影响时频成分的频率与能量参数。在其他时频区域,潜伏期、频率、能量三个参数均受到脊髓损伤位置或模式的影响。结论:本研究引入的基于朴素贝叶斯原理的体感诱发电位时频分析新方法对脊髓损伤有较高的识别能力,其检测效果明显优于现有的支持向量机方法。新方法对脊髓损伤位置的精确诊断获得了较高的准确率,证明位于脊椎不同位置的脊髓损伤会导致体感诱发电位出现不同的时频分布模式,并且该分布规律能够用于脊髓损伤位置的精确诊断。此外新方法不仅在单一脊椎节段的脊髓损伤模式各分类任务中都获得了较高的准确率,在全脊椎范围也具有一定的脊髓损伤模式诊断能力。证明了体感诱发电位时频成分的分布规律能够用于脊髓损伤模式的检测。尽管全脊椎范围的脊髓损伤位置变化会影响时频成分的分布,但仍然存在一部分与脊髓损伤模式相关的稳定时频特征,使得全脊椎范围的脊髓损伤模式精确诊断得以实现。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下咽癌及癌前病变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背景和目的:目前,早期下咽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方式仍以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为主,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癌前病变的报道甚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经ESD治疗的早期下咽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探讨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AD)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加剧,尽管在预防性用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的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发病率仍逐年升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尽早恢复血流灌注是治疗心肌缺血的最有效策略,然而在尚未血运重建之前,如何挽救存活心
研究背景MAIT细胞(Mucosal-Associated Invariant T cells,MAIT,粘膜相关恒定T细胞)作为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组分,参与抗细菌病毒、炎性反应、变态反应等,参与构建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在自身免疫[1-7]、肿瘤免疫[8,9]、以及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严重急性呼吸系
第一部分CT采集和重建参数对肺结节影像组学特征稳定性的影响目的:探讨CT重建算法、辐射剂量和对比剂3种参数对肺结节影像组学特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96例患者共计150枚肺结节,对同一例患者的肺结节的原始图像重建后共获得6种不同参数的序列,使用ITK-SNAP软件分别对不同序列的肺结节进行分割,将所有扫描数据通过美国GE公司的A.K.(Analysis Kit)软件进行肺结节影像组学特征提
第一部分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心室受累特征及其临床预后研究目的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组以右室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进行性替代为特征的遗传性心肌病。除累及右室外,双心室受累的情况并不少见,目前有关不同心室受累人群的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缺少系统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大样本研究,探索我国ARVC人群的心室受累特征,总结分析不同受累亚型的临床表型差异及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为ARVC的精准预后评
第一部分基于REDCap平台的中国急诊医师心肺复苏质量监测现状调查目的:调查中国急诊医师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质量监测现状,明确监测过程中影响CPR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方法:在REDCap数据库平台上制作、分发网络电子问卷,对全国急诊医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共收到1652份有效答卷。其中男性受访者934名(56.5%),女性718名(43.5
第一部分高场(3T)及超高场(7T)结构磁共振成像在内侧颞叶癫痫海马内部结构中的研究目的:比较内侧颞叶癫痫(mes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mTLE)患者高场(3T)和超高场(7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海马内部结构(hippocampal internal architecture,HIA)的差异;HIA 不对称性
背景与目的:白介素(interleukin,IL)-5是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成熟,激活和存活最为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最近的研究发现,EOS对于组织损伤后的修复过程至关重要。但对于IL-5或EOS在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的心脏修复中是否起作用尚不清楚。这项研究旨在探究IL-5诱导的EOS是否能够促进MI后的愈合和修复过程,进而改善心功
[背景]垂体柄中断综合征(Pituitary stem interruption syndrome,PSIS)是指以垂体柄缺失细小或中断、垂体前叶发育不良和/或异位神经垂体为特征的发育缺陷,发病率为1/200000。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多种垂体前叶激素的联合缺陷。主要临床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和无自主青春发育,和/或其他中线畸形,包括唇腭裂、视神经发育不全等。患者需要终生激素替代治疗,绒促性素和人尿促
研究背景:鞍区囊性及囊实性病变是一类重要的鞍区病变类型,其种类多样,这些病变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比例较鞍区实质病变少,但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这一比例可能被低估。研究目的:本研究希望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对鞍区囊性及囊实性病变病理类型加以区分并对不同病变的内分泌影响模式差异进行探究。本研究将以鞍区囊性及囊实性病变的钆对比增强磁共振影像为材料,使用影像组学及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对鞍区常见囊性病变的病理类型进行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