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所采取的各种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及信用总量的总称。货币政策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国经济能否平稳运行。我国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模式自1993年以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始重视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同时逐步加大了金融改革力度,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否恰当,关键是货币供给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等这些变量。在上述背景下,我国货币传导机制已经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决策部门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对关于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经典理论进行回顾和评述,为进一步研究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关系提供了经济理论基础。其次文章对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实施概况进行回顾,并对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定性的分析,这一分析是依赖于对统计数据的直接分析。在本文的实证部分,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1)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和物价之间存在协整的关系,货币供给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也是物价水平的Granger原因。我国货币供给不具备中性特征。即货币供给能够影响真实经济,表明当前我国主要以M2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符合实际情况的。(2)由格兰杰原因分析,我们看出经济增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强化,这说明我国货币供给存在一定程度的内生性,货币供给的这种内生性弱化了我国的宏观宏观调控,使得近年来我国货币供给调控效果不太理想。(3)在长期中,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对经济的影响,小部分反映在国民产出的增长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货币供应量基本都要反映到物价上来,最终导致物价上涨。因此,国家的货币政策主要为保持物价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实证部分的分析,得出我国货币内生性在增强,使得我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有效性在下降。因此,在本文的后部分,就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有关渠道,加强我国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方面给出了一些参考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