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最后二十年中语言学由单纯对语言的研究转向对语言的持有者-人的研究。
每个民族语言中都含有为数众多的成语。成语是语言中词汇平面最富活力和表现力的单位,也是语言中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单位。一种语言的成语的形成乃是人们历代相传习用、逐渐推广的结果。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历史的透镜,折射着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识。
人具有丰富的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类反映世界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与人的关系。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人就会持欢迎态度,从而体验到喜爱、愉快、崇敬的情感;不符合人的需要,人就会持拒绝的态度,从而体验到憎恨、愤怒、鄙视的情感。
情感是抽象而复杂的,“喜、怒、哀、乐、忧、愁、恨、惊、怕”等基本的词汇不足以表达情感的复杂多样。成语因其特有的形象性、隐喻性更能生动、准确的体现人类的情感。尽管已有众多的研究俄汉成语的专著、论文,但该领域仍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俄汉语中情感类成语为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种语言中表情感成语的异同之处。本文的新意在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两种语言中的情感成语进行研究,发现不同民族语言中体现的共同的认知隐喻模式。
导言中介绍选题的现实性、研究目的、对所选材料的总的评价、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章中解释主要的术语“成语”和“情感成语”。
俄汉成语研究历史由来已久,两种语言中对成语都有大概念、小概念之分,即对成语的范围有不同的认识。本文选取小概念的划分,强调成语的短小精悍和凝固性,“成语是长期相习沿用的言简意赅的定型语”,是词的原型组合的完全转义,视为词的等价物。
第二章从概念隐喻理论分析所选定的成语材料。情感是以认知为基础的,情感的产生离不开思维和认知。近年来,隐喻研究已从一般的语言现象研究上升到思维和认知的本质研究。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强调源概念域和目标概念域间的推理关系。认为隐喻的取向生成规则是建筑在普遍生理、心理、物性和情感发生时的事态相关性基础上的。其着眼点是不同文化在隐喻生成过程中的共性特征,尤其是当情感隐喻以生理基础为取向时,取向结构常呈现相似的特点。因为人的生理结构是一样的,情感变化引起的生理反应也相同,如发怒时必然伴随着体温上升、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生理反应,这种相似性为跨文化共通隐喻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拟人化是语言中常见的一种隐喻,拟人从人的领域映照于非人的领域,将人的属性推及非人的实体(动物,植物)。但发现,情感类成语中的拟人现象较少,原因是人的情感原本属于人的概念领域,要从人的来源领域去了解人的情感标的领域在语意或概念上实属多余。相反去人化的例子倒不少。去人化隐喻将非人的领域映照于人的领域。以动物(或植物)的行为来理解或表达人的情绪反应。
心位列五脏六腑之首,是人体中与情感变化联系最紧密的器官,俄汉语中都有相当的“以心代表情感”的成语,这是一种共通的大众认知模式。“以结果代表原因”是俄汉情感成语中最为常见、最为牢固深化的概念隐喻模式。外来刺激导致情感产生,情感的产生引起若干身心反应。在这里情感是身心反应的原因。“面如土色”“拍案而起”都是运用了“结果代表原因”的隐喻。并且这类成语的多数是“以身体反应代表情感”,而较少“心理反应代表情感”。这是因为身体反应容易被直接察觉,在认知语境中较为显著,而内心变化并非具体事态,较不容易察觉。
第三章以情感对人的影响为标准对所选成语进行分类,把它们分为有益的、有害的和中性的三类。有益的情感指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对人的心理有好的影响,人对其持欢迎的态度,包括“兴奋、赞赏,高兴、幸福,热恋、爱慕,轻松、愉悦,快乐、满足,兴趣、爱好”。有害的情感指客观事物不符合人的需要,能对人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人对其持拒绝的态度,包括“气愤、愤怒,伤心、懊丧,惭愧、不安,忧伤、绝望,恐惧、惊吓,漠视、厌恶,担心、紧张”。介于二者之间的为中性情感,包括“惊讶、困惑,冷淡、无所谓”。
第四章描写所选材料中的语言世界图景,分析其中包含的相同的、不完全相同的和完全不同的世界图景。
人类为了自身生存需要,不断按照自己的意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于是在入的观念中形成了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从不同角度形成了对世界各个方面的知识。人类对世界知识的总和就是世界图景。在世界图景的生成过程中,语言的作用至关重要。语言世界图景是该语言民族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即语言中包含了该民族成员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语言世界图景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在语言中形成的结晶。成语作为语言的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部分的体现了该民族的语言世界图景,反映了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模式。
由于人类共同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因此不同语言中有相同的世界图景。而由于两国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习俗的差异,也有意义相同、但形象不同的成语以及完全不对应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