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类别内伤即基础疾病和病理体质与外感的相关性和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门诊(急诊)病例的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分为内伤组352例,无内伤组111例。根据中医证型提取外感证候要素5个,即“风”、“寒”、“湿”、“燥”、“热”,和内伤证候要素7个,即“痰”、“瘀”、“湿”、“气虚”、“阴虚”、“阳虚”、“血虚”。自行设计病例观察表,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Epidata3.1版软件建立数据库,管理数据,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分析,采用t检验及秩和检验。结果:1 一般资料本研究收集广东省中医院总院急诊门诊及导师门诊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病例资料463例,其中男性185例(39.96%),女性278例(60.04%),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将其分内伤组352例,无内伤组1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年均感冒次数、年均感冒病程、本次感冒病程、就诊时平均体温、发病季节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内伤组相关资料分析内伤组内伤疾病顺位前五名分别是恶性肿瘤、慢性咽炎、慢性胃炎、高血压、糖尿病。内伤组病理体质辨识顺位前五分别是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阳虚质。肺系内伤以气虚质(42.59%)、阴虚质(18.52%)、痰湿质(17.59%)为主,心系内伤病理体质顺位前三气虚质(29.17%)、阴虚质(29.17%)、痰湿质(14.58%);内分泌系内伤以阴虚质(35.56%)、气虚质(31.11%)、痰湿质(11.11%);消化系内伤气虚质(43.37%)、湿热质(16.87%)、阴虚质(15.67%);肾系内伤患者病理体质顺位前三位气虚质(55.56%)、痰湿质(22.22%)、阳虚质(11.11%);神经系内伤患者病理体质顺位前三为气虚质(33.33%)、阴虚质(33.33%)、痰湿质(16.67%);血液系、免疫系内伤患者病理体质均以气虚质为主,分别占100.0%、80.00%。内伤与外感病的相关性:不同系别的基础疾病与外感病的相关性,肺系内伤、心系内伤、内分泌系内伤、消化系内伤、肾系内伤、血液系内伤、免疫系内伤、神经系内伤等基础上的外感均以风寒感冒为主,分别占52.78%、54.17%、60.00%、55.42%、88.89%、60.00%、60.00%、66.67%。不同的病理体质与外感病的相关性: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等基础上的外感以风寒感冒为主,分别占56.07%、76.92%、62.07%、62.5%;阴虚质、湿热质等基础上的外感以风热感冒为主,分别占53.06%、38.24%。3内伤组中不同观察点与中医证候要素之间关系3.1内伤组各系内伤中医外感证候要素分布:肺系内伤外感证候要素所占频率依次为:风(81.48%)、寒(77.78%)、热(65.74%)、燥(34.26%)、湿(14.81%),内伤证候要素所占频率依次为:气虚(82.4%)、痰(65.7%)、阳虚(39.9%)、阴虚(34.3%)、瘀(25.9%)、湿(23.2%)、血虚(15.7%);循环系内伤外感证候要素所占频率依次为:风(85.42%)、寒(86.67%)、热(54.17%)、燥(50.00%)、湿(20.83%),内伤内伤证候要素所占频率依次为:气虚(91.7%)、痰(77.1%)、阳虚(47.9%)、阴虚(43.8%)、湿(31.3%)、瘀(20.8%)、血虚(6.3%);消化系内伤外感证候要素所占频率依次为:风(90.36%)、寒(79.52%)、热(50.60%)、燥(32.53%)、湿(19.28%),内伤证候要素所占频率依次为:气虚(79.5%)、痰(67.5%)、阳虚(44.6%)、阴虚(36.1%)、湿(34.9%)、瘀(26.5%)、血虚(12.1%);内分泌系内伤外感证候要素所占频率依次为:风(73.33%)、燥(53.33%)、热(40.00%)、寒(28.89%)、湿(6.67%),内伤证候要素所占频率依次为:气虚(73.3%)、痰(73.3%)、阴虚(53.3%)、瘀(46.7%)、阳虚(40.0%)、湿(35.6%)、血虚(13.3%);肾系内伤外感证候要素所占频率依次为:风(88.89%)、寒(77.78%)、热(55.56%)、燥(55.56%)、湿(33.33%),内伤证候要素所占频率依次为:气虚(77.8%)、阳虚(66.7%)、痰(55.6%)、湿(55.6%)、阴虚(44.4%)、瘀(44.4%)、血虚(33.3%);血液系内伤外感证候要素所占频率依次为:风(80.00%)、热(80.00%)、寒(40.00%)、燥(40.00%)、湿(20.00%),内伤证候要素所占频率依次为:气虚(80.0%)、痰(80.0%)、阳虚(60.0%)、瘀(60.0%)、湿(40.0%)、血虚(40.0%)、阴虚(20.0%);免疫系内伤外感证候要素所占频率依次为:风(100.0%)、热(100.0%)、寒(40.00%)、燥(40.00%)、湿(40.00%),内伤中医证候要素所占频率依次为:气虚(80.0%)、痰(80.0%)、血虚(60.0%)、阳虚(40.0%)、阴虚(40.0%)、湿(40.0%)、瘀(40.0%);神经系内伤外感证候要素所占频率依次为:风(100.0%)、热(66.67%)、燥(83.33%)、寒(50.00%)、湿(50.00%),内伤中医证候要素所占频率依次为:气虚(66.7%)、痰(66.7%)、阳虚(66.7%)、湿(50.0%)、阴虚(33.33%)、瘀(33.3%)、血虚(33.3%)。3.2内伤组不同观察点中医证候要素变化情况内伤组中医证候要素按虚实分为虚证组170例(48.30)、实证组97例(27.56)、虚实夹杂组85例(24.14)。在本组研究中,第一个观察点中外感证候要素顺位前三的为风邪、热邪、寒邪;内伤证候要素顺位前五的为痰、气虚、湿、阳虚、阴虚。第二个观察点中,外感证候要素顺位前三的仍为风邪、热邪、寒邪;内伤证候要素顺位前五的为气虚、痰、湿、阳虚、阴虚。其中“气虚”、“痰”、“阴虚”、“阳虚”频次较前增加,外感证候要素“风”“寒”“热”、“燥”、“湿”与内伤证候要素“湿”的频次较前下降,第三个观察点中,大部分外感证候要素频次较第二个观察点下降,内伤证候顺位前五的分别是气虚、痰、阳虚、湿、阴虚。第四个观察点中,外感证候要素基本消失,内伤证候要素顺位前五仍气虚、痰、阳虚、湿、阴虚。另外整个病程中一直频次较高的是“气虚”。内伤组证候要素复杂,四个观察点中,均以合并4种证候要素者最多,其次为合并5种证候要素、3种证候要素。病变脏腑定位中,三个观察点中顺序基本一致,前五均为肺、脾、肾、心、大肠,脏腑定位合并最多的是三个病位脏腑,其次分别是二个病变脏腑及四个病变脏腑。结论:1从一般资料来看,内伤(基础疾病和病理体质)与外感病存在相关性,主要体现在延长外感病的病程、增加年均感冒次数。即具有内伤基础疾病或病理体质患者外感后病程、年均感冒次数较无内伤组多。2从内伤组相关资料分析,不同系别的基础疾病与外感病的相关性,肺系内伤、心系内伤、内分泌系内伤、消化系内伤、肾系内伤、血液系内伤、免疫系内伤、神经系内伤等基础上的外感均以风寒感冒为主,不同的病理体质与外感病的相关性: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等基础上的外感以风寒感冒为主,阴虚质、湿热质等基础上的外感以风热感冒为主。3从内伤组中不同观察点与中医证候要素之间关系分析从证候要素特点而言,外伤证候要素以“风”、“寒”、“热”为主:内伤证候要素“气虚”、“痰”、“阳虚”、“湿”、“阴虚”为主且贯穿整个病程。从证候要素的发展趋势而言,外感证候要素在药物干预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内伤证候要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