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徽州地区宗族林立,谱牒资源较为丰富。《虬川黄氏宗谱》是虬川黄氏第三十三世族人黄开簇在继承宗族旧谱的基础上重新修葺而成的。与一般世家大族的宗谱不同的是,《虬川黄氏宗谱》的记载主体多为从事刻书业的普通族众,家族内为官者寥寥无几,也并非巨富之家。其家谱中所载并无一般谱牒中应有的族规、族训、族约等内容。其家族缺少完备的宗族组织,宗族建设依靠临时推举负责人的形式来进行,族内仅有少量田产,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这些与其他宗族的诸多不同之处,让黄氏家族这样的“非典型”性的家族存在深入探讨的空间。本文共三章八节,另有绪论和结语。第一章从研究主体——《虬川黄氏宗谱》入手,总结《虬川黄氏宗谱》的主要内容,将其分为谱序、世系、传记、跋四个部分,系统介绍各个部分的内容,并考证了两篇谱中传记的确切作传时间。总结其家族共有13次修葺本族家谱的经历,修谱间隔大概为三年一修,这与徽州地区盛传的“三年不修谱,视为不孝”的地方理念有一定的关系,并分析了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间的四次修谱的背景和“敬宗收族”观念在谱牒修纂中的体现。宗谱中所记载的文本是一定量的客观事件的反映,这些事件的本身是表象,所反映的问题和族人读取的信息是意象。《虬川黄氏宗谱》中叙事多记载“节”、“孝”,其实这种叙事手法是徽州地区谱牒编纂所创造的一个共同语境,并且与徽州当地的社会观念及明代的法律制度相关。第二章从虬川黄氏家族入手,先考述其源流,考证其始祖黄香和始迁祖黄积在其宗谱叙事文本中的可信度,并得出了以黄文炳迁入虬川之后的世系记载更为可信的结论。再考述其家族迁移。明清时期虬川黄氏族人共外迁61人,其迁移往往是以主干家庭或是联合家庭的形式进行的,多个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核心家庭共同迁移使他们得以在迁入地维持原有的宗族关系。其次以虬谱所载传记为研究对象,发现其家谱选择立传人时以从事刻书业的小人物为主要对象,这点与一般宗族谱牒中以官宦、乡贤、巨富为立传人的选择不同,这样的特殊性值得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虬川黄氏家族从事刻工业的族人占有大半。笔者分析了其家族大多数人从事刻书业的原因。虬川地理环境恶劣,土田不重,只能寻求其他生业,此外,明清时期徽商雀兴,部分“贾而好儒”的徽商乐于投资刻书业,徽人重宗族情谊,多从家乡雇佣刻工,给虬川黄氏从事刻书业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机会。虬川黄姓刻工作为一个著名的刻工群体,学术界对其多有研究。笔者考证其家族在明清时期的刻工人数和书目总数,并对其刊刻的书目进行分类研究。第三章考证了虬川黄氏的交游状况,对谱序中为虬川黄氏作传的人物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其家族虽非大富大贵,亦不是官宦之家,但是其家族凭借着族内从事刻书业的特殊性,可以与官绅、乡贤这一阶层产生接触。虬川黄氏的宗族实践可以分为宗祠的建立和地方事务的参与。其宗祠的建立较为坎坷,掣肘于其家族的财力。由于其家族并无严密的宗族组织,族产也没有固定获取的渠道,缺乏家族建设和救助乡里的经济基础,是以在其家族事务和地方事务的参与上,往往是家族内的部分族人自发参与其中。总而言之,本文通过对《虬川黄氏宗谱》的系统性研究,力图展现此川黄氏这样的一个非典型性的小宗族的基本建构和家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