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Schumann (1978)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为理论框架,以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中高级班的韩国和欧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试卷测试的方法,以武汉地区三所高校的实证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方差分析的方式考察了作为汉字文化圈的韩国留学生与非汉字文化圈的欧美学生分别在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因素上的差异,并以回归分析的方式探讨了韩国和欧美籍留学生此两方面因素对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影响。本文从第二语言习得者(海外来华学习的韩国和欧美留学生)的角度出发,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韩国和欧美留学生在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差异,验证建基于以欧美语系为第二语言的Schumann所提出的“文化适应假说”是否完全适用于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从而探讨出有利于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阅读习得效果的教学策略,进一步完善留学生汉语阅读教学理论,为我国的留学生汉语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本文主体由五个部分构成,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首先阐明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并从完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外汉语教师改善汉语阅读教学策略、留学生提高汉语阅读效果等三方面论述了研究意义。其次,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了简要概括,本研究主要考察了留学生韩国籍和欧美籍留学生两群体分别在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上存在的差异情况,并探讨社会和心理距离各项因素与汉语阅读习得效果的相关性。第二部分为研究现状综述。本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包括“文化适应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第二语言习得阅读的理论与实践等)进行的系统梳理与总结,为下文做好理论知识的建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选取“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对话点,探讨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效果影响,并将与本研究有关的核心理论和概念进行论述。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该部分对本研究中的研究假设、研究方法和工具、核心概念与操作化问题、数据来源与基本情况描述等环节进行阐述。本研究提出了四个核心假设,对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两个核心概念的具体操作化进行阐明,采用问卷调查和试卷测试的资料收集方法,选取SPSS统计软件对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细致分析,以量化分析结果客观回应了研究设计部分提出的假设。第四部分为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本部分具体分析了韩国和欧美留学生分别在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差异情况,并对这两种因素与留学生汉语阅读习得效果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论及策略。该部分的研究结论主要有四点:其一,韩国和欧美学生在“社会距离”因素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从平均得分上看韩国籍学生“社会距离”比欧美籍学生小。其二,韩国和欧美学生在“心理距离”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从平均得分上看欧美籍学生“心理距离”比韩国籍学生小。其三,韩国和欧美学生的“社会距离得分”因素与汉语阅读成绩为正相关关系,即实际社会距离越小,阅读课成绩得分越高,表明阅读习得效果越好,但在统计学意义上并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即无法推论到总体情况。其四,韩国和欧美学生的“心理距离得分”因素与汉语阅读成绩为正相关关系,即实际心理距离越小,阅读课成绩得分越高,表明阅读习得效果越好,并且在统计学意义上也存在显著性相关,即可以推论到总体情况。另外,探讨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前者主要为差异对比原则、趣味操练原则、准确适度原则和文化植入原则四项。后者主要包括:其一,关注学生个体效能,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意识。其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其三,消除学生阅读焦虑,培养坚定不移的阅读信心。其四,尊重学生文化差异,重视与时俱进的文化教学。其五,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建立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其六,注重学生动机导向,培养积极向上的融入策略。最后是对研究工作进行反思,总结缺陷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