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剂量盐酸羟考酮对全麻骨科手术患者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并探讨盐酸羟考酮在围拔管期应用的合适剂量。方法选取2014年5月12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择期全麻行骨科手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O1组和O2组、对照组C组。三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均常规开放外周静脉通路,连接监护仪,监测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 SPO2)、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pressure,PETCO2)。三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法。O1组和O2组患者分别于术毕时在12min内缓慢静脉推注盐酸羟考酮0.1mg/kg和0.15mg/kg,而C组患者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拔管时(T2)、拔管后5min(T3)、拔管后10min(T4)的SBP、DBP、HR、SPO2,统计三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于T3和T4时,评价三组患者的术后躁动评分(RSS)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结果T2T4时C组患者的SBP、DBP、HR均明显高于T0时(P<0.05),T2T4时O1组和O2组患者的SBP、DBP、HR均明显低于C组(P<0.05)。T3和T4时O1组和O2组患者的RSS评分和VAS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P<0.05)。O1组和C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例数均明显少于O2组(P<0.05)。O1组和C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O2组(P<0.05)。结论对于即将脱离全身麻醉状态的患者来说,气管拔管的成功是十分关键的。拔管反应可以引起不良心血管和呼吸道反射,显著提高血压、心率、颅内压和眼压,增加喉痉挛、负压性肺水肿、手术部位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有几种方法用于抑制拔管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深麻醉下拔管和利多卡因或阿片类药物注射。然而,这些方法的优点被拔管后上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部分抵消了。骨科术后患者存在创口面积较大,位置较深,切口直接受压,软组织受损严重等特点,因而疼痛常见且较为剧烈,更容易造成机体在拔管期发生应激反应,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波动。羟考酮是一种半合成阿片受体激动剂,可以口服和静脉注射,正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急性和慢性疼痛管理。通过进行本次临床试验发现,于术毕时静脉推注盐酸羟考酮能有效地维持全麻骨科术后围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且将剂量设定为0.1mg/kg相较于0.15mg/kg来讲,不仅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不延长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是更为合适的临床应用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