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琵琶”这一民族乐器自身的发展,还是“琵琶协奏曲”这一器乐体裁的创作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说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产物。众所周知,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反映其所创作的时代特色的。因而,在每个时代,其音乐的创作内容、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各自体现着这个时代所独具的特点。自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之后,伴随着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大陆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尤其在文艺领域,音乐创作者们所需要的创作元素,已不仅仅是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素材,还在不同程度上融入了新时代所特有的元素——西方音乐文化元素。本论题所研究的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两首琵琶协奏曲——《乌江恨》、《祁连狂想》为出发点,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琵琶协奏曲的音乐创作。笔者考虑到琵琶协奏曲音乐的本体、其在历史变化中的发展,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审美的变化等问题,故将文章分为三部分,分别从“历史梳理”、“本体分析”及“审美追求”三方面对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琵琶协奏曲的创作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宏观与微观、音乐史学与谱例研究相结合、音乐史学与音乐美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同时,对琵琶协奏曲在此期间的创作特点进行一定程度的梳理、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