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 Olivier,既是世界性害虫,亦是我国三大主要储粮害虫之一。目前麦蛾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因其造成的“3R”问题日趋严重,寻求一种高效的绿色防虫方法迫在眉睫。行为调控作为一种害虫防治的策略,具有低毒、不容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等优点,现已获得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和认可。本论文以麦蛾为材料,研究了大蒜精油活性物质在亚致死浓度条件下对麦蛾繁殖能力、交配行为等的影响,同时明确了麦蛾性信息素分泌腺体的形态和具体位置,并监测了二烯丙基三硫醚(大蒜精油主要活性物质)对雌虫性信息素分泌量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合理利用植物源行为调节剂防控麦蛾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广口瓶密闭熏蒸法,明确了两种大蒜精油活性物质(二烯丙基二硫醚,缩写为DD;二烯丙基三硫醚,缩写为DT)对麦蛾的亚致死浓度(LC20)分别为0.030 μL/L,0.015 μL/L。同时,观察了麦蛾精包的形态以及交配与未交配的雌蛾所产卵粒的形态特征。在上述基础上,分别采用两种活性物质的亚致死浓度处理麦蛾,观察统计麦蛾产卵量,交配次数和卵受精率。结果表明,麦蛾经两种大蒜精油活性物质处理后,其产卵量、交配次数及卵的受精率均被抑制,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2采用密闭熏蒸法观察大蒜精油活性物质对麦蛾交配节律和交配次数、雌虫求偶节律及求偶率、交配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活性物质的亚致死浓度对麦蛾的交配行为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DT的效果较为显著。DT处理第一天后,麦蛾交配高峰期提前,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即处理后第2-4天内,交配高峰都有所推后。麦蛾雌雄虫均有多次交配的习性,交配次数和时间呈线性关系,随着时间的增加麦蛾交配次数呈上升趋势。但经DT处理后,麦蛾的交配次数增加率较对照处理组缓慢(P<0.01)。同样,DT对麦蛾求偶节律的影响与交配节律变化趋势类似。对与麦蛾的求偶率而言,处理后第一天与对照组相比并无差异,但随着处理天数的增加,处理组求偶率与对照相比显著下降(P<0.01)。此外,DT对麦蛾的交配持续时间亦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处理后第一天表现最为明显:处理后第一天麦蛾的交配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缩短(P<0.05)。经DD处理后的麦蛾交配节律和交配次数、雌虫求偶节律及求偶率、交配持续时间的变化与DT处理后的结果类似。3采用显微镜拍照、组织切片、GC-MS等技术初步确定了麦蛾雌虫的性信息素分泌腺体的位置。结果表明:麦蛾性信息素腺体是一个可外翻的囊状结构,位于腹部8、9节节间膜的背面。同时,利用DT的亚致死浓度熏蒸处理麦蛾雌虫,在处理2、7、8、9 h后采用浸泡法分别提取性腺粗提物并通过GC-MS分析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处理2h后,处理组性信息素分泌量略高于对照组,但处理8h后处理组的性信息素分泌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