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比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xin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漱溟是中国思想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国民革命到抗日战争,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喷涌而来。在这一历史时期,每一位爱国志士都为挽救国家于水火而倾注毕生心力。“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体用之辩”,各种思潮相应而生。梁漱溟也是救国浪潮中的一员。他曾自言:“我自十四岁进入中学之后,便有一股向上之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了什么;二是社会问题亦即中国问题,中国向何处去。”[1]总论我一生八十余年(指十四岁以后)的主要心机,无非都用在这两个问题上。乡村建设则是他人心向上、社会本位之理想落脚点。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是与乡村为基础,并与乡村为主体的。他看到了中国社会崩溃、乡村破坏的事实,将原因归于外部文化的冲击而导致的中国文化的失败。具体表现为缺少科学技术和团体组织。他看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认为中国问题的解决只能从农村开始并与农村为基础,中国的问题主要依靠农民的自觉,当然也与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密不可分。要重视教育的基础作用,开展全民教育。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建设新的礼俗。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由于没有看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才是中国问题的根本原因,最终归于失败。但他对中国乡村建设的思考以及实践,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巨大的启示作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好“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成败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及时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略和“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党中央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2]本文试图对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全面的对照比较,从而不是照搬,而是创造性地汲取历史经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正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与新农村建设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了二者产生的不同的国际和国内背景,说明都是适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与新农村建设理念不同的理论基础,分析了二者的不同理论来源,说明二者的理论不是无本之木。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梁漱溟乡村建设以及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分析了各方面的实践内容,说明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分析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仍有时代价值,说明历史不能割断,要从历史经验中吸取有益的成份,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帮助。
其他文献
中国渐进式改革已经走过30多年,现阶段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总结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逻辑,有利于当前制定更合理的改革路线。本文从三个方面,即对计划经济体制作用和
本文所选论题为“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研究”。围绕此选题,主要运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贸易分工理论、地区专业化和部门专业化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价值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也必须高度重视预防工作。当前,预防社会安全事件,应当以社会矛盾治理为核心,以提升基层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包头市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居民对肉、蛋、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由此带动了全市畜禽养殖业,尤其是规模化畜禽养殖
孟子的人生论美学观在“性善论”的理论基础上,以人生论的视角对主体的感性生命、社会人生进行了审美观照。孟子审美意义上的人生论,一方面重视审美主体的感性生命基础,另一
本文主要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蓝本,解读了突发事件的内涵,认为突发事件是指由《突发事件应对法》界定的,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
目的:评价抗凝病人硬膜外麻醉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3~2006年107例关节置换或血管成形手术病例。关节置换病人术前12h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血管成形病人在术中应用肝
随着工艺水平的缩小和设计规模的增大,集成电路设计中的验证工作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如何能保证设计的正确性和一致性,如何才能为用户提供最方便的验证手段,这是验证工程师所
1997年我国建立了“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险体制,通过整整十年的运行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境。理论上讲向积累制的转轨一定会涉及转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