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汉时期,鲁、齐、韩并立学官,传播范围之广,门徒之多,可谓烜赫一时。而《齐诗》因与王莽政权过从密切,受到东汉统治者的冷遇。魏晋以后,齐、鲁、韩《诗》迭相亡佚,惟《韩诗外传》保存相对完整。自南宋王应麟撰《诗考》,始开三家《诗》辑佚端绪。清代三家《诗》辑佚与研究,堪称硕果累累。尤其闽地大儒陈寿祺、陈乔枞父子对三家《诗》的搜讨与考校,是三家《诗》辑佚与研究的里程碑。陈乔枞敬承父命,增补考订了《三家〈诗〉遗说考》。他尤其注重《齐诗》的搜罗与研究,赓续增补《齐诗遗说考》之外又撰有《齐诗翼氏学疏证》、《诗纬集证》,着眼于《齐诗》学整体流变,细化学派分类,将《齐诗》学经师一一考证,论述经师治《诗》异同,探讨《齐诗》的发展历程,揭示《齐诗》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推度王朝更迭的特点。《齐诗遗说考》延续陈寿祺《三家诗遗说考》的体例。其一,细考《齐诗》渊源与经师传授;其二,按经、史、子、集,把辑佚文献做了系统分类;其三,考证辑佚来源的合理性。一方面,从经师传授出发,纵向梳理《齐诗》传授脉络。同时,横向思考《齐诗》治《诗》的思想流变。此外,从经师交往范围出发,考证其人其作引《诗》特色。另一方面,从《齐诗》的思想内核出发,论证郑玄《三礼注》引《诗》、焦赣《易林》引《诗》、桓宽《盐铁论》引《诗》、《诗纬》皆属《齐诗》。但诚如郑樵所说“《齐诗》今犹可见者,盖其真伪未可知也”,(1)辨真识伪,则为《齐诗》研究的一大难题,陈乔枞在其父陈寿祺的基础之上,增补搜讨《齐诗遗说考》,通过审别资料,精证考辩,在其辑佚的基础上,去伪存真,我们方得见《齐诗》概貌。在南宋王应麟、清范家相诸家体例范式、辑佚成果的基础上,《齐诗遗说考》对《齐诗》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辑佚研究,体量庞大,内容完备,考证精详。第一,钩沉异文,推求遗说。第二,校勘文本,考订精详。陈氏深于考证,疏证部分条理清晰,论证严密。第三,纠正其他学者在辑佚中的讹误。第四,善于比较四家解《诗》异同。其一,异字异文;其二,诗义异同。从辑佚的文献来看,陈氏不囿于材料,重在辨其家数;采撷条目多达三十六种,辑佚的文献资料均加注按语,校勘、比较、疏证无不用力颇深。陈氏严谨的考证精神,可谓《齐诗》辑佚之典范。对后世学者研究《齐诗》理论和实践作出关键性示范,此著成书后备受学者重视,堪称《齐诗》辑佚的扛鼎之作。“翼氏学”作为《齐诗》学研究重镇,陈乔枞《齐诗翼氏学疏证》与迮鹤寿《齐诗翼氏学》是最早的专题研究著作。其一,陈氏《齐诗翼氏学疏证》重点将“翼氏学”的“四始”“五际”思想,其做了严密的辑佚,陈乔枞本着“述而不作”的原则,重在疏通文字,而不对《诗》义阐发引申,避免了“以讹传讹”。而迮鹤寿因精通天算,《齐诗翼氏学》多以列表的直观形式,呈现其推演所得,如《八部诗篇循环图》、《亥部表》、《寅部表》、《八部阴阳分类表》、《八部阴阳相间表》、《八部诗篇值岁例》、《五纪积年图》等(1)。其二,从二人辑佚的内容上来看,翼奉虽与萧望之、匡衡师承同脉,但解读《诗》义的侧重点明显不同,如对“情性论”的释读,翼奉主以五行阴阳之术、“天人感应”解读“情性”,体现出诗学与汉代阴阳五行思想的交融共生。同门萧望之与匡衡仅从《诗》本义出发,不作过多推衍,“情性”仅为普遍的情感体验,抑或社会心态。尽管如此,三人治《诗》的最终目的皆同,皆为“通经致用”干预社会政治。其三,辨析“四始”之说,细分齐、鲁、韩、毛四家解《诗》之不同,《齐诗》以《大明》在亥,水始也;《四杜》在寅,木始也;《嘉鱼》在巳,火始也;《鸿雁》在申,金始也,(2)将“四始”与方位、四季、五行金、木、水、火相配。其四,辨析“五际”之说,运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思想,与《诗经》篇目交融,借此佐证社会政治变革规律和趋势。何为“际”也?即指时运际遇与政治变革的分水岭,“五际”顺次循环,即社会变革与政治更迭的内在理路。亥、卯、午、酉、戌,代表着革命或变革关键时刻节点,与《大明》、《天保》、《采芑》、《祈父》、《十月之交》五篇诗歌一一对应,暗示王政得失,象征着王朝政治的发展规律。(3)因为致力于《齐诗》研究,陈乔枞还关注纬书,“《诗纬》多齐说,其于《诗》文无所附者,以补缀之于齐”。(4)《诗纬》是汉代纬书,相配《诗经》亦作释读,以天人感应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人之“情性”与律历、五行、阴阳相融互通,诗篇与天干地支一一对应匹配,运用阴阳灾异推测人事更迭,推知君臣关系与王朝兴衰,以“四始”、“五际”具体推算“革命”、“革政”等关键时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解《诗》特色。但由于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四家《诗》大致相同,因此不少解说兼有四家《诗》的烙印,尤其是与《齐诗》互通之处较多。陈乔枞对《齐诗》学的研究,迎合了政治发展需要。乾嘉之后,清代封建社会急转直下,政治腐败滋生,经济颓废不堪,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王朝政治岌岌可危。而汉学与宋学渐失经世致用的精神品格,脱轨于社会现实生活。晚清学者高举今文经学的旗帜,倡言经世致用,扭转学风,为后世政治改革家借经言政,发动政治革变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些特征正是今文经学的思想内核。与此同时,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缓慢,严重的民族危机逼迫着尚未成熟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既迫切要求变革现存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立宪制,又意识到自身力量的孱弱,不具备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能力,只能与封建主义暂时妥协,于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学者打起传统经学的旗号,从《齐诗》学角度出发,挖掘“齐诗”中“革政”“革命”的合理化依据,托古而改制,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披上圣人的外衣,以期减少非圣无法的压力。这在客观上推动了今文经学,尤其是《齐诗》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