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3年以来,家电企业使用的大宗原材料铜、铝、钢、石油产品等价格大幅上升,这对于产品总成本以大宗原材料成本为主的家电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已经进入微利时代的家电行业无法承受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波动,因而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逐渐成为了家电企业规避成本波动风险的主要工具,甚至成为家电企业的竞争能力的体现。
目前不少家电企业因对套保的错误认识以及在运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而遭受挫折,对套保由狂热转向回避,甚至最终放弃套保这一重要的经营工具,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在竞争激烈的家电企业,对公司经营管理层的绩效导向异常强烈,一方面,公司经理人受市场的压力必须要果断地实施套保以控制原材料成本,达成经营目标;另一方面经理人又必须掌握套保工具的原理和方法,严格控制由此带来的风险,以及面对由于套保表面不利结果所带来的影响等等现实而又尖锐的问题。大多家电企业目前还没有充分重视和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这样极可能会导致经理人套保积极性的消失。因此如何解决企业管理层在套保决策的积极性与风险控制的消极性两者之间产生的激烈矛盾,已经是摆在企业所有者及经理人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从X电器公司的套保实践出发,通过分析公司及各层管理人员对套保的认识、决策的动机、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价标准和方法等,研究了现实条件下其套保运作的有效性,建立了适合于家电企业套期保值运作机制的模型,并尝试为家电企业深化套保理念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调查、访谈,运用组织行为学的团队有效性模型、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体系等,结合套保理论工具对X电器公司作深度案例分析。
我们分析了X电器公司及国内家电企业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共性的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人才不足,行情误判;风险认识不足及风险规避的执行问题;难以正确评价导致消极对待的问题;方式及策略选择不当的问题;流程规范性问题等。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企业套保团队不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以外,家电企业套保的运作机制还很不完善。第一,由于脱离自身企业的资源状况或支持不足,与企业的文化理念不相容或产生信任危机,导致套保计划的失败。第二,没有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科学评价激励机制,错误的考评导致套保团队的低效率以及消极对待。第三是由于缺乏有效的领导加上组织流程的漏洞带来风险监管上的失效。
正如上述分析,家电企业要突破套保“双刃剑”的困境,解开套保团队面临的死结,使套保工作得以高效运转,其核心是套保运作机制的建设。
良性的套保机制的建设,要求必须符合套保的一般特性和规律;同时由于企业的个性特点,因此套保的管理机制必须符合企业的实际条件。因此,我们认为家电企业套保的运作机制设计基本思路为:
首先评估自身条件决策企业能否参与套保。对于套保这一重大的经营活动,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资金准备,娴熟的专业团队,更需要灵活高效的资金调拨管理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等等。
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我认为,由于套保的特殊性,要做好套保,企业必须具备这样一些基本的特质:如敢于承担责任的团队氛围,对一些新事物、新理念不拒绝,决策较民主,诚信务实稳健的经营风格等。
然后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差异化的套保基本形态,确定套保基本方针。具备了基本套保条件的企业千差万别,其资源满足度及文化倾向各有强弱,通过四分图从企业的现有资源状况及组织文化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把套保的基本模式分为:进取型、稳健型、快攻型、和保守型。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设计考评激励体系,目的要确保导向的正确性、团队的积极性。我们以团队绩效为对象,从结果、过程控制、团队成长三个维度,来设立套保的考评体系。以此为基础我们根据套保各种运作模式取向不同,可以通过调整设定不同维度指标的权重,来设计不同模式下的考评体系以及激励体系。
同时,必须遵循套保特性及原则设计组织流程,确保运作的可行和风险的可控。套保运作的流程主要包括:规划流程、决策流程、操作流程、信息管理流程、资金管理流程、风险管理流程。
套保运作机制完成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当实际绩效与目标偏差较大时,首先,应查明产生差距的原因,对于主要由于资源支持或企业内部环境引起的问题,应该对套保运作机制和相关政策进行重新检讨,不断改进,使套保运作更加顺畅,套保效果更加符合公司的预期。
上述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两点创新点:
以家电行业的套保运作机制为研究对象,采用管理要素与套保技术理论结合的分析方法。以往的套保研究文献中多以套期保值的策略、风险控制、动机为研究对象,而对套保的运作机制的研究是极少涉及的。在研究家电企业套保出现的种种主要问题时,我们认为,重视企业人及其形成的文化这一企业经营管理最重要的因素,突出套保机制的各环节的设计,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以套保的机制模型建立为研究目的。通过研究现实条件下套保团队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摸索出适合于家电企业套期保值的运作机制模型,才能突破套保“双刃剑”的困境,解开套保团队面临的死结,使之得以高效运转,实现企业套保的价值最大化。
不足之处是由于对企业组织行为、机制设计的研究理论和工具的认识有限,以及由于企业的套保工作作为企业的保密性工作,许多细节性的资料或有欠缺,对研究工作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