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一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梭鱼(Liza haematocheila)鳃的组织结构、表面形态特征及鳃小片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梭鱼有4对鳃,每个鳃由鳃弓、鳃丝、鳃小片和鳃耙四部分组成。梭鱼鳃丝和鳃小片的表面结构和超微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的基本相似,鳃丝表面分布有众多规则或不规则的环形微嵴、沟、坑、孔等结构。鳃丝分为呼吸区和非呼吸区,呼吸区较为平滑,上皮细胞表面无微嵴,呈皱褶状;非呼吸区分布有沟、坑、孔等结构,上皮细胞有较规则的指纹状微嵴。鳃小片是最主要的呼吸场所,由基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柱细胞和毛线血管网组成。泌氯细胞主要分布在鳃小片基部,并有开口通往外界。梭鱼的总呼吸面积平均值和相对呼吸面积平均值分别为59.99±34.51cm2,5.80±2.19cm2·g-1。本试验还探讨了梭鱼鳃的结构与其功能的密切关系。试验二通过形态解剖、组织切片和光镜技术对梭鱼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道4部分组成,肠道又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梭鱼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可以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4层。粘膜层位于消化道壁的内层,主要由粘膜上皮、固有膜组成。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间含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组织。肌肉层致密,外层为纵肌,内层为环肌。浆膜层极薄,覆盖于整个消化道的外层。各部分消化道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皱褶、粘膜上皮细胞的类型、肌层的结构和肌肉组织的类型、杯状细胞的多少等方面。本文还对梭鱼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与其食性的适应关系作了探讨。这些特征使梭鱼具有典型的杂食性鱼类的特征和习性,便于食物在肠道中充分被消化和吸收。试验三应用组织学和超微切片技术对梭鱼(Liza haematocheila)肾脏进行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梭鱼肾脏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构成,肾小体的长径平均为51μm (46~55μm,n=10尾),短径平均为33μm(26~39μm,n=10尾)。肾小囊中分布有较多的足细胞,足突发达,对于原尿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根据梭鱼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结构特点,将肾小管划分为颈段(NS)、第一近曲小管(PⅠ)、第二近曲小管(PⅡ)和集合管(CS)4个部分。颈段(NS)为立方上皮,P Ⅰ、P Ⅱ细胞柱状,有丰富的刷状缘。由肾小管超微结构显示,第一近曲小管重吸收作用最强。试验四本试验对广东池养梭鱼肌肉中一般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氨基酸、脂肪酸、营养元素进行了测定,并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其肌肉鲜样中水分含量为76.9%,粗蛋白含量为20.2%,粗脂肪含量为1.2%,灰分含量为1.13%。肌肉中18种氨基酸的总量为湿重的19.43%。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的总量占湿重的8.77%,占氨基酸总量的45.14%,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为97.23%,符合FAO/WHO的标准。梭鱼的第一、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缬氨酸和蛋氨酸+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1.56。梭鱼肌肉中含有22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约为3∶1;EPA+DHA的含量占干重的5.92%,高于其他一些经济鱼类;梭鱼微量元素的比例合理。总之,梭鱼是一种营养均衡且营养价值相对较高的广盐性鱼类,具有进一步开发和推广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