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1939—)是战后英国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在当今世界文坛也享有盛誉。自从1963年发表第一部小说以来,迄今为止,她已创作出版了十七部小说。玛格丽特·德拉布尔一向关注当代女性的心灵成长、心理体验及生存状态,进而帮助她们探寻新的自我价值和社会定位。德拉布尔不仅是一位多产的小说家,同时也是颇具影响力的传记作者,评论家及编辑。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小说主题主要包括了对广大知识女性的家庭生活、子女抚养、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以及婚姻状况等方面的关注和探讨。在其作品中,当代女性努力寻求着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认同,德拉布尔从未停止过对她们心灵世界的研究和探索。然而,在德拉布尔近期的作品中逐渐体现出其关注面的不断拓展,即从早期对中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关注到后来对当代英国社会各种不同道德和社会问题的探讨和思索。《磨砺》是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第三部小说,创作于1965年。该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主要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女学者成为未婚妈妈的前后经历和情感纠葛。该部作品获得了约翰·莱斯奖,并且于1969年被改编成电影《一点爱》(A Touch of Love)在美国上映。小说的主人公罗萨蒙德是生活在伦敦的一位奉行自由至上的年轻女博士,她事业成功,特立独行,然而,其独立自由的生活哲学却是以禁欲和自我疏离为代价的。纵观对《磨砺》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目前对该作品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对其以女性主义视角的解读或对其写作手法的探讨,其中虽然也有对小说主人公生活方式或价值观的涉及,但学者们多关注了主人公心理成熟过程中的积极面,而对其局限性少有深入剖析。换言之,对该小说主人公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所奉行的偏激自由观进行剖析,以及不但从女性角度,而且从更加广泛的人性角度对其出路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仍有较大空间,同时以人文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对小说《磨砺》的解读亦不多见。本文将以探讨小说《磨砺》中主人公的精神成熟过程为主线,以埃利希·弗洛姆关于人性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参照,通过对主人公在成为母亲前后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对比分析,揭示其偏激自由观的本质,最终为小说主人公及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开辟一条自由但不彼此疏离的幸福之路做出有益探索。除引言和结论部分,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章讨论了小说主人公所奉行的自由观在其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的两面性。本章分为两小节,第一节主要探讨了主人公罗萨蒙德似乎享受着无拘无束的轻松人生的一面,尤其体现在她怀孕前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之中,在该阶段,除了学业以外,自由至上的罗萨蒙德似乎成功地躲避着来自现实生活的种种责任和负担。对比第一节,第二节则揭示了主人公一贯偏激教条的自由哲学正使她的人生变的愈发苦涩,她的自由曾带给她轻松,却更多的带给她疏离,孤独和无助。第二章详细剖析了小说主人公偏激自由观的本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分析了主人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践行的种种消极的思路和行为方式。例如:她对工作的极端沉迷,对情感的自我压抑,在象牙塔内与外界的疏离等,对罗萨蒙德而言,外面的世界似乎总可能对她的自由王国形成某种侵犯或威胁。第二节剖析了主人公偏激自由观的成因,包括来自其父母的教育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及其个人性格取向方面的原因等。从本章的分析可见,事实上罗萨蒙德的自由观在本质上是消极的,这也正是其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到自由之痛的根本原因所在。最后一章讨论了探寻一条真正自由之路的可能性,一条能够避免因奉行消极自由观而招致自由之痛的道路。在这里弗洛姆所探讨的“积极自由”理论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参照。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阐述了主人公正试着走出疏离,并在现实中尝试着构筑起联结着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第二节分析了主人公罗萨蒙德内心中爱的觉醒,如此的思想转变恰恰得益于其怀孕及后来成为母亲的生命历练。而正是这种爱的觉醒及沟通纽带的重新构筑为主人公昭示了一个能够使自我价值更加充分体现的美好未来。从以上的论述和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小说主人公所奉行的偏激自由思想正如弗洛姆在其理论中描绘的所谓“消极自由”,这种自由似乎曾使她尽享轻松,但带给她更多的却是苦涩。因此,任何只求轻松而逃避责任并力图疏离于人际纽带之外的偏激自由的奉行者注定难逃自由之痛,而只有通过回归真实的生活,勇于担当,构筑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纽带,现代人才有可能追求到真正的自由,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