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为英汉电影字幕翻译实践做出正确的指导。这项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音像制品是大众媒体传播的重要手段,并且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世纪以来文化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音像制品的字幕翻译在国际交流中也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我国,字幕翻译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英汉电影字幕翻译急需规则指导。作者在Gottlieb 字幕翻译策略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英汉字幕翻译的策略,同时提出对字幕翻译实践步骤的建议。希望这些策略和建议能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对字幕翻译工作者们有所帮助。本文采用了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电影《阿凡达》大陆字幕译本和台湾字幕译本的对比,做出调查问卷,试图找出较好的译本。作者引用了丹麦字幕翻译学家HenrikGottlieb 有关字幕翻译策略的论述为理论基础,并根据汉语自身特点分析,指出其中不适用于英汉字幕翻译的部分。之后,结合《阿凡达》字幕对比,通过实例论证,对Gottlieb翻译策略加以改写和补充。同时,作者引用了欧洲字幕翻译学家Mary Carroll和JanIvarsson 共同制定,并受到欧洲影视翻译协会认可的“成功字幕翻译实践守则”。该守则由于研究地域、文化、语言差异,带有自身的局限性,并且太过笼统,并未对字幕翻译实践中所遇到的不同情况如何应对做出相应的回答。作者在此守则基础上,结合《阿凡达》字幕分析,对英汉字幕翻译实践给出了更加详尽的建议。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作为文章的导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范围、结构、方法以及意义。字幕翻译研究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分支,一直以来在国内并未受到重视。虽然近两年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该领域加以关注,字幕翻译研究在国内并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本文的研究也只局限于英汉字幕翻译实践,对于国际上视听翻译领域所热门的—配音与字幕翻译的差异、听力障碍人群对于字幕的接受等热门议题只有介绍,并未涉及。通过对《阿凡达》对比字幕的分析,作者试图找出适合英汉语字幕翻译的策略,并进一步制定出对英汉字幕翻译实践的规范。第二章文献综述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电影字幕,然后分别回顾了西方和中国各自的电影字幕发展历程。西方电影字幕的发展自1903年起,已经历了超过一个世纪的漫长历程。而中国对西方电影字幕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也发生在上世纪10年代。作者在第一部分最后说明了字幕和配音的区别,以及关于它们各自优缺点的争议。本章的第二部分是对字幕翻译研究的介绍。作者详细列举了学者们对字幕翻译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字幕的特点和限制因素。并对于国内外字幕翻译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第三章理论框架中,作者引入了丹麦字幕翻译学家Henrik Gottlieb 有关字幕翻译策略的论述,以及欧洲字幕翻译学家Mary Carroll和Jan Ivarsson 共同制定的“成功字幕翻译实践守则”。Gottlieb的翻译策略共分十项,其中有三项并不适用于英汉字幕翻译,另外七项中有四项近似可以总结成一项。而Carroll 与Ivarsson的守则过于笼统,并且侧重于技术层面,并未对翻译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要求。对于引用理论中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作者会在第四章通过实例分析加以补充和改正使之适用于英汉字幕翻译。第四章是对字幕分析进行理论论证。本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问卷调查的具体说明,证实了该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去除了Gottlieb 翻译策略中不适合英汉翻译的策略,并将近似策略合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阿凡达》字幕大陆译本和台湾译本举例的对比分析,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证实策略的正确运用受到了观众的肯定。作者在第三部分试着提出了对英汉字幕翻译实践的建议,以期对译者的字幕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后一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发现和对于今后研究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