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卡巴嗪(Dacarbazine,DTIC)是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经典药物,但是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DTIC联合其他药物如干扰素、抑瘤基因、蛋白等治疗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并显示出一定的效果。因此,为了DTIC的治疗方案能够得到进一步扩展,本研究将都具有抗黑色素瘤活性、且作用机制互补的经典中药有效组份青蒿素(Artemisinin,Art)与DTIC联合应用,并以脂质体为载体,将二者制备成双载脂质体,以期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为后期基于纳米载体的联合治疗研究提供参考。实验方法:(1)MTT法考察经Art和DTIC单独处理和两药联合处理后B16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Gaddum模型和Chou-Talalay分析Art联合DTIC协同作用时两药的比例。hoechst 33258染色法、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观察Art、DTIC、Art联合DTIC诱导B16细胞凋亡情况。(2)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Art和DTIC在脂质体混悬液中的药物浓度,正交试验设计优化Art-DTIC-LP制备处方。通过观察脂质体外观、透射电镜拍摄形态照片、粒度仪检测粒径和电位、测定包封率载药量、稳定性和释放度试验,对ArtDTIC-LP进行质量评价。(3)建立荷黑色素瘤B16小鼠肿瘤模型,观察并比较各组小鼠经药物治疗后体重和瘤重变化、生存情况。实验结果和结论:(1)Art、DTIC作用B16细胞48 h时IC50值比例约为1:1。Gaddum模型公式计算得γ值小于1,Chou-Talalay分析得Art与DTIC联用比例为1:1,1:2,2:1时,协同指数CI值分别为0.58、0.70、0.78均小于1,提示两药联用具有协同作用,且Art:DTIC浓度比为1:1时协同作用效果最佳。倒置荧光显微镜以及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观察发现经Art和DTIC联合处理后B16细胞的凋亡特征明显强于ART和DTIC单独给药组。Art和DTIC联合使用对B16细胞具有协同增殖抑制作用,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协同诱导细胞凋亡,当Art与DTIC浓度比为1:1时协同作用效果最佳。(2)分别建立了Art、DTIC在脂质体混悬液中药物含量测定方法。采用薄膜超声-硫酸铵梯度法制备Art-DTIC-LP,正交实验得到最佳制备方案为药物与磷脂质量比1:10、磷脂和胆固醇摩尔比3:2、磷脂浓度为30 mg/mL,Art和DTIC包封率分别为(92.15±0.95)%、(75.93±2.58)%,平均粒径为(219.1±1.51)nm,Zeta电位为(-54.3±1.04)mV,多项分散系数(PDI)为0.342±0.02,于4℃条件保存两周后稳定性良好。(3)成功建立了荷黑色素瘤B16小鼠肿瘤模型,给药后结果表明Art-DTIC溶液和Art-DTIC-LP混悬液与空白组比较对小鼠肿瘤有一定的治疗效果,ArtDTIC-LP组小鼠肿瘤体积明显低于其他组且小鼠中位生存期最长为3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