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管涌现象的病理学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致残率很高。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如脑组织水肿、缺血等。近年来有关脑出血病理机制的研究从未间断,但鲜有重大突破。很早以前即有研究发现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内有“点状出血”,这些“点状出血”病灶常呈环状围绕在血管周围,故又称为“环状出血”。“环状出血”的病理机制一直未被探明,一般认为是由于血肿压迫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出现脑组织淤血性梗死,小血管破裂出血所致。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内存在一种独特的病理现象-“管涌现象”,即流体状态的血液顺着压力差沿着血管周围间隙(VRS)和神经纤维周围间隙等疏松的组织间隙向远端扩展。“环状出血”其实就是血肿沿血管周围间隙向外扩展所致。“管涌现象”可能与血肿远隔效应、淋巴滞留性脑水肿、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继发性脑室出血等脑出血的一系列病理现象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第一章 预置管两次注射自体动脉血法构建大鼠尾状核脑出血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研究目的:   采用预置管两次注射自体动脉血法制备大鼠尾状核脑出血动物模型,与非预置管法制备的大鼠尾状核脑出血动物模型进行对照研究,探讨预置管技术抑制针道反流,改善脑出血动物模型稳定性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   采用配对实验设计。取健康雄性SD大鼠12对,每对大鼠体重相近(250±10g),同窝别,喂养条件相同。随机分入预置管组和非预置管对照组,每组各12只。预置管组大鼠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后在立体定向仪下向左侧尾状核中心置管,术后24 h从股动脉抽取自体血50μL,经预置管分两次缓慢注入尾状核,并密闭导管;非预置管对照组大鼠在立体定向仪下向左侧尾状核中心置管后立即分两次缓慢注射自体动脉血50 μL。所有大鼠注射自体动脉血24 h后再次腹腔麻醉,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并处死,剥取完整脑组织,4%多聚甲醛浸泡48 h后作脑组织序列切片,片厚2 mm,大体观察并照相。然后进行冰冻切片,HE染色后镜下观察并照相。   结果   两组大鼠左侧尾状核内均可见血肿形成,预置管组的平均血肿容量(25.1±0.5)μL,大于对照组(24.2±0.7)μL,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预置管组大鼠血肿容量离散系数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大鼠血肿容量离散系数2.9%。预置管组血肿形态较规则,呈圆形,占位效应较明显。   第二章 脑出血后血肿内有形成分“管涌现象”的病理学研究   研究目的:   采用异硫氰酸(FITC)荧光探针标记红细胞,探讨脑出血后不同时间血肿内有形成分“管涌现象”的分布特点。   结果   FITC-RBC主要分布在血肿周围组织内,沿血管周围间隙和神经纤维周围间隙广泛分布,常扩散至同侧胼胝体。同侧基底节和大脑皮层内的VRS内也可见散在分布,脑干及对侧大脑半球仅在VRS内可见少量FITC=RBC散在分布。   血肿周围组织内可见FITC-RBC裂解后释放的游离FITC,血肿形成时间越长越多。游离FITC分布范围比FITC-RBC广泛,在双侧大脑半球和脑干内的VRS内均可见广泛分布。   血肿形成1 h血肿外各脑区的VRS内开始出现含有黄色荧光颗粒的吞噬细胞,血肿周围较多。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且颜色逐渐加深呈黄褐色。14 d时遍及脑内所有部位的VRS内。   血肿形成1 h后双侧颈深淋巴结内均可见FITC-RBC和游离FITC分布,双侧分布情况相似,主要分布在淋巴窦内,此时淋巴小结的生发中心内未见FITC-RBC和游离FITC。随着时间的推移,FITC-RBC逐渐减少,但游离FITC和含有黄色荧光颗粒的吞噬细胞明显增多。   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及双侧颈深淋巴结内均未见颗粒状荧光物质分布。   第三章 脑出血后血肿内无形成分“管涌现象”的病理学研究   研究目的:   采用四甲基罗丹明(TAMRA)荧光探针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TAMRA-BSA),探讨脑出血后不同时间段血肿内无形成分“管涌现象”的分布特点。   结果   TAMRA-BSA在脑组织内广泛分布,遍及脑内所有部位的VRS内。除在血肿及血肿周围组织内存在大量TAMRA-BSA颗粒外,TAMRA-BSA颗粒还大量分布于血肿同侧基底节区和皮层的VRS内,脑干和血肿对侧大脑半球内的VRS内也可见TAMRA-BSA颗粒散在分布。TAMRA-BSA颗粒也可以沿神经纤维周围间隙扩散,但距离较近,仅能扩散至血肿周围组织内,较常见的部位为血肿周围的神经纤维束和胼胝体。   血肿形成后不同时间段各脑区TAMRA-BSA颗粒的分布变化不明显。1 h后病灶同侧各脑区内即可见TAMRA-BSA颗粒在血管周围间隙广泛分布,血肿周围的神经纤维周围间隙内也可见TAMRA-BSA颗粒分布。其他各时间段TAMRA-BSA颗粒分布情况大致相同。   血肿形成1 h后双侧颈深淋巴结内均可见含TAMRA-BSA荧光颗粒,双侧分布情况相似,主要分布在淋巴窦内,淋巴小结的生发中心内也可见含有TAMRA-BSA荧光颗粒的吞噬细胞分布。不同时间段各组AMRA-BSA荧光颗粒在颈深淋巴结内的分布情况相似。   血肿形成6 h后,血肿内开始出现含黄色荧光颗粒的吞噬细胞,此时包括双侧大脑半球和脑干等各脑区的VRS内也可见含有黄色荧光颗粒的吞噬细胞,血肿周围较多,而且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颜色逐渐加深呈黄褐色。   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及双侧颈深淋巴结内均未见颗粒状荧光物质分布。   第四章“管涌现象”与淋巴滞留性脑病关系的病理学研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FITC标记红细胞、TAMRA标记BSA,对脑出血后“淋巴滞留性脑水肿”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探明脑出血后“管涌现象”与“淋巴滞留性脑水肿”的关系。   结论   1、与传统的非预置管两次注射自体动脉血法比较,预置管两次注射自体动脉血法制备的大鼠尾状核脑出血动物模型血肿形态规则、容量稳定、反流量少,是建立稳定的脑出血动物模型的有效手段。   2、脑出血发生后,“管涌现象”即开始出现。   3、血肿内有形成分的“管涌现象”主要发生在VRS内,可扩散至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纤维周围间隙内的“管涌现象”仅见于血肿周围组织内。   4、血肿内无形成分的“管涌现象”分布范围远远超过有形成分,可发生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VRS内,神经纤维周围间隙内的“管涌现象”则主要见于血肿周围组织内。   5、血肿内的有形成分红细胞裂解后可释放出无形成分,沿VRS远距离扩散,使血肿内有形成分的“管涌现象”分布范围逐渐扩大。   6、血肿内无形成分的“管涌现象”在血肿形成后即达到高峰,并扩散至整个中枢神经系统。   7、“管涌现象”是血肿吸收的主要途径之一。血肿析出的大分子物质主要通过VRS通过颈深淋巴结被吸收入血。   8、血肿形成1 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即开始出现“淋巴滞留性脑水肿”,3 d达到高峰,7 d后开始逐渐减轻,14 d后基本消失。   9、“管涌现象”与“淋巴滞留性脑水肿”密切相关,脑出血后不同时期“管涌现象”的演变导致了淋巴滞留性脑水肿动态变化。   10、脑出血后脑组织水肿的最主要因为可能是淋巴液潴留而不是血肿毒性物质的作用。   11、借助“管涌现象”,血肿内的毒性物质的作用范围明显增大,可能是血肿远隔效应的主要机制。   12、“管涌现象”可能导致了血肿形态不规则。   13、“管涌现象”与脑出血后继发性脑室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现阶段,肝癌的治疗仍然首选手术治疗。但肝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且肝癌早期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导致很多肝癌患者在就诊时候往往已经丧失手术
目的:   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是指出生体重或/和身长在同胎龄平均出生体重或/和身长的第10百分位以下,或低于2个标准差的新生儿。近年来大量流行病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多奈哌齐在视网膜中对MNU诱导的感光细胞凋亡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雄性C57BL/6小鼠腹腔注射MNU(60mg/kg),分别在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处死,取眼球进
目的:建立MOG35-55的C57BL/6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模型,检测其发病早期(第7天),发病高峰期(第15天)和恢复期(第28
背景:   实体器官移植已开展数十年,而对于治疗指数(TI)异常狭窄的免疫抑制剂来说,如何在治疗效能和毒副作用两个方面取得平衡,一直是器官移植领域的重大挑战。尽管治疗药物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