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针刺穴位配合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过敏性鼻炎在症状评分以及血液中IgE数值上的影响。[方法]将64例经西医耳鼻喉科明确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按照入组时间先后顺序,利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针刺组(治疗组)和口服西药组(对照组),针刺组32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用针刺穴位配合针刺蝶腭神经节,针刺穴位包括肺俞、通天、攒竹、迎香、风池、列缺、足三里,均为双侧。除肺俞外,其他穴位采用指切进针法,快速进针,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肺俞穴快速进针,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刺激30秒后,出针不留针。针刺蝶腭神经节进针部位在颧弓下、下颌骨的冠突及髁突间,针进入50mm,进针方向向前向内,刺激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抽搐为度,出针不留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刺部位2分钟。每次针刺均由同一人操作,嘱患者当日不吃硬食物,不要过度张口。每次针刺一边,左右轮流刺激。对照组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10mg/片),每日一片,睡前服用。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28天)。治疗前后记录患者过敏性鼻炎症状积分分数,记录血液中IgE的数值。用患者资料调查表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原始数据录入Excel表中,对所有数据资料整理。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者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其中一组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时,用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方法;两组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独立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方法。计数资料:不同治疗组各时间点的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采用X2检验。[结果]1、在症状分级评分比较中,针刺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症状分级得分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均有疗效;针刺组治疗前后症状得分差值与对照组得分差值相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针刺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2、在血液IgE数值比较中,针刺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数值相比,均有差异(P<0.05,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对于血液中IgE数值均有降低作用;针刺组治疗前后血液IgE数值差值与与对照组数值差值相比较,无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降低血液IgE数值方面无差异。[结论]1、在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上,针刺组优于对照组(P<0.01)。2、在影响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液中IgE的数值方面,两者均有疗效,无差异(P>0.05)。可以证明,针刺穴位及蝶腭神经节法能够更好的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