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讨论儿章文学的英汉翻译,并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和《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原著和汉译本为案例。 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这个读者群体决定了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基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文章认为儿童文学的翻译应以对儿童、儿童文学和儿童语言的理解为基础。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考虑到儿童的兴趣、理解能力和语言习惯,应提供给儿童阅读的乐趣,而不仅仅是知识和道德的教化功能。儿童文学的定义尚无定论,依据中外学者的观点,作者认为儿童文学可视为儿童文本,即成人为儿童所出版的读物,包括本土儿童文学与翻译儿童文学。 针对儿童在翻译过程中缺席的现状,作者提出,在翻译儿童文学的过程中,译者应该与儿章读者建立一种伙伴关系,应该摆脱高高在上的成人权威,给与儿章读者充分的尊重。也就是说,译者应该帮助儿童摆脱缺席的地位,让其现身讲话,同时,译文不应在“为了孩子好”的借口下,对原文内容进行任意的增、删,译者呈现给儿童读者的应该是一个内容完整的译本。首先,译者应当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力争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让儿童讲自己的语言。其次,译者还可以向儿童读者寻求帮助。译者和译本可以进入学校,到孩子们中去,让他们来检验译文的可接受性。 我们知道,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及读者对象都会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因为儿童文学的消费者是儿童,其身心、认知发展的特点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作为翻译的两种策略,归化与异化一直是译界关注的话题,当前,归化与异化之争,由单纯的语言层面上升到文化、政治层面。 依据韦努蒂和一些中国学者对归化与异化的看法,通过个案研究,本文从文化因素和语言风格方面讨论了儿童文学的翻译,并且提出,在处理文化因素时,翻译策略应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而在语言上则应纳入规范化的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