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修养论研究主要由修养论提出的背景、修养论的立论依据与思想渊源、修养的方法、修养的境界和对修养论的评价等五部分构成。修养论提出的背景主要包括政治和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庄子个人生命的体验。任何思想、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必定会受其时代的影响。庄子在这种“天”权威下降转而重视“德”以及周初“封邦建国”的制度瓦解的环境中,见到了太多借着仁义旗号而干着违背良心的事,也体验到人生生命的痛苦与生存的不易。不管是战争、刑罚、贫穷所造成的苦痛还是是非不齐、善恶报应不定等原因带给人的痛苦,这些都为庄子形成他的修养理论提供了直接的来源。庄子修养论中因“形上之道”赋予了人们修养的“本心”,所以每个人天生就有一颗体道、得道的“心”,这犹如孟子所谓的“四端”,是人之固有的,从而为人们体道、得道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因来源于“道”的“心”带有清静无为的本性,故为人们体道、得道提供了修养上的方向性。有了生命的体验,有了修养得道的“本心”,但也必须吸收前人的思想,这样才能完成他修养论。庄子修养论中的修养方法包括去除人们所追求的俗知与欲望之心、认识到是非的相对性和生死的一齐性以及用心斋、坐忘的方式以虚体心、以忘悟道等三个部分。而在此之前,我们首先对庄子的“心”、“精神”进行分析。这种对“心”的修养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生命是有境界的,并非只满足于对肉体、物质的追求。它要求我们超越形躯,而体悟大道。修养的“本心”,在与外界的接触中会形成“成心”,那么我们必须要对“成心”进行破除。破除“成心”包括了去俗知、反人为和提倡恬淡无欲、去有情而无情两个方面。有了这个前提后,我们才认识到善恶、美丑等是非争论都是无法定论的,而应该“莫若以明”、“是非两行”。最后庄子主要用内心虚静的“心斋”和建立在“适”基础上的“忘”等方法体悟大道,从而与大道合一,获得逍遥与自由。庄子的修养境界主要是人通过上述的方法而获得的一种境界,它是指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在这种状态中能获得“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和“旁日月、挟宇宙”,“登天游雾”等自我体验。除了自我的逍遥的精神特征外,这种境界也会对他人造成影响,但在庄子看来,最高境界是这种“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的状态。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庄子的修养思想为生活在痛苦、矛盾当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摆脱困境的方式,提供了一块精神园地。但另一方面,庄子修养论思想也表现出让人自我堕落的取向。自我堕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体方面,另一个是人类社会方面。在个体方面,庄子提倡命定论,要求人们安其性命之情,抹杀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类社会方面,庄子提倡“忘”,要求人们从“人”走向“天”,使得社会表现出放弃人类文明回归原始自然形态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