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翎与莫言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优秀作家,二者的创作有着自身鲜明的艺术特点,亦带着属于各自时代的深刻烙印。在路翎与莫言的作品中出现过多元各异的表现主题,而在这之中,二者小说中所呈现出的“饥饿”书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一个作家的精神结构决定了他的文学世界的精神特征,后者是前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前者又是后者的根本原因。文学世界的精神特征一定程度上就是作家的精神结构与他的文学世界之间的关系。路翎和莫言两位身处不同时代的作家,却在“饥饿”书写的文本中表现出某种程度上惊人相似的精神特质,这是值得我们做进一步探究的。事实上,二者的“饥饿”书写之所以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精神联结,正是由于这些文本中皆内含着极其强烈的生命意识,而这种生命意识的表达又似乎与鲁迅先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直以来,在对文学作品的“饥饿”书写的研究中,生命意识的表达并未得到学界充分的重视,而路翎和莫言两位有着年代相隔却在饥饿书写中有着精神联系的作家更是从未被放置在一起研究探讨过。因此,本文尝试以二者具体的作品分析为切入点,选取其中有关“饥饿”的文本进行研究,以期对路翎与莫言的“饥饿”书写进行全新的论述,指明二者在“饥饿”书写中潜在的精神连接点即表现在文本中的生命意识。全文除绪论与结语之外,另有四章。第一章以路翎与莫言“饥饿”书写的文化背景为主要研究内容,分别阐述四十年代的“饥饿”书写与新时期文学“饥饿”书写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对当时代饥饿书写的影响。且在第三小节以动因为出发点重点分析了二者“饥饿”书写的不同视角。第二章从“饥饿”下的情绪律动出发,分别探讨了两位作家饥饿文本中最突出的三种情绪,“狂躁:喧嚷的食欲”、“恐惧:颤栗的希冀”以及“偏执:旺盛的迷恋”,探究路翎与莫言饥饿文本中对生命体验的深度挖掘。第三章以作家笔下饥饿的女人为切入角度,关注作家对个体伦理的阐述。并分三个小节做详细论述,即“食色:正视女人身体的欲望”、“灵魂:女人的钥匙与枷锁”以及“生命:私人的痛苦”。第四章着力研究二者小说中因为饥饿丢失的家园,分别从“逃亡:惨烈的饥饿驱逐”与“漂泊:绝望的历史反讽”两点作论述,探究作者对民族历史独特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