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劳动关系是否协调稳定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企业劳动关系的状况进行了解和评价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但目前国内对劳动关系的评价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还缺乏一定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少数学者虽然为理论构建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作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但是在指标的选择等方面还不完善,而且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筛选并实证分析的尚不多见,研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而国外的学者在相关研究中会确立一些要素指标作为自变量对企业劳动关系进行衡量,但以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研究还很少。结合当前我国劳动关系转型的特点,构建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以判断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通过评价为企业的劳动关系状况找问题、找差距,从而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改善企业的劳动关系状况,既是对劳动关系研究领域的补充,也是现时之需。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通过定性分析预选和定量判断筛选相结合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的研究问题如下: 1、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是什么? 2、如何从理论上预选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 3、如何通过实证筛选构建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怎样来确定指标的权重? 4、如何通过综合评价方法,用构建的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的劳动关系状况进行评价?如何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本研究共分六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导论中,主要从研究背景的角度分析了本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上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并对研究方法进行说明。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本文构建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准备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是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主要沿两条主线展开:首先是对劳动关系相关理论的回顾,对劳动关系实践发展历程中劳动关系的理论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对劳动关系系统理论和策略理论的研究和模型进行综述。其次是对劳动关系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包括在劳动关系相关研究中提出的评价指标和专门的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对国外和国内目前已有的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韵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第三部分是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在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劳动关系模型,提出了对劳动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此作为本文中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该分析框架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劳动关系主体、劳动关系的运行与协调以及劳动关系的表现与产出四个组成部分,并对每个组成部分的内部构成要素进行解析。为更有针对性的提出理论预选的指标,在这一部分中还对目前我国劳动关系的背景与转型进行了一般性分析,主要包括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和劳资矛盾以及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的一般状况。 第四部分是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根据前文对理论分析框架各构成要素的分析,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预选评价指标,构建了由两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69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的实证筛选。对预选指标体系中的各个预选指标收集有关数据,运用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和鉴别力分析等方法对各个预选指标的可行性进行量化判断,进一步删除鉴别力不强以及与其所属系统内主要指标高度相关的指标,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从而最终确定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由两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构成。其中,一级指标劳动关系的运行与协调分解为7个二级指标,包括劳动合同、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工会组织、员工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劳动规章制度以及劳动管理。另一个一级指标劳动关系的表现与产出分解为6个二级指标,即工资工时、社会保障、职业安全与卫生、就业培训、员工发展与企业绩效表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完成之后,通过德尔菲法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内各指标的权重。 第五部分是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用构建的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对从全国不同地区七个城市的47家企业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样本企业的劳动关系状况进行定量评价。数据是通过企业问卷和员工问卷两部分收集而来,以形成客观性指标和主观性指标二者的结合。在评价中,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各评价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采用线性加权法对各个企业劳动关系的评价值进行合成,并根据总评价值和各要素评价值,对劳动关系状况进行分析比较。不仅对47家企业劳动关系的总体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而且还以三家企业为例,对各要素指标的评价值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各企业劳动关系的优势和劣势。经实证分析的初步应用结果表明,用所构建的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评价所得的总体评价结果与个体企业的评价结果,均与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得到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相关人员的定性判断基本相符,可以认为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六部分首先对整篇研究进行了总结,包括对研究内容的总结、评价结果分析的总结、评价指标体系本身的总结以及评价方法的总结四个部分。同时基于本研究的分析,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及劳动关系调整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最后分析了本研究的局限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通过构建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对47家企业劳动关系的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以发现: 首先,企业劳动关系状况与性质特征、行业属性、规模属性和企业年龄存在着显著差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评价值均值高于其他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主要影响因素是"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障"两个方面。4000人以上与1000-4000人的企业评价值均高于中型和小型企业,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仍集中在"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障"两方面。20年以上和10-20年的企业评价值高于5-10年以及5年以内的企业。成立5年以内的企业评价值最低,主要是在"劳动合同"、"工会组织"和"劳动管理"这三项指标上的得分非常低,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年以上的老企业在这三项指标上的得分则比较高。非制造业企业的评价值均值高于制造业企业。 其次,从总体评价来看,47家企业中有11家的.劳动关系评价值在80以上,劳动关系和谐程度良好,占总数的23.4%,处于第一层级;11家企业的评价值在60-80之间,劳动关系和谐程度一般,属于第二层级;评价值40-60区间内的有13家企业,占27.7%,处于第三层级;40以下的12家企业劳动关系状况差,占25.5%,属于第四层级。47家企业中有25家的评价值在60以下,最高的评价值为97.67,最低为19.86分,均值为60.04,总体判断为劳动关系处于中等的一般程度。其中,第一和第二层级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46.8%,第三和第四层级的企业数量占总数的53.2%。从47家企业各二级指标的评价值均值来看,"劳动合同"和"劳动规章制度"等七个指标的均值低于60。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工资工时"这项指标上的评价值均在50以下,100-199人以及1000-4000人的企业均不足40,而5年以内的年轻企业只有31.06。 对47家企业劳动关系的评价结果的分析表明,在目前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型时期,个别劳动关系的运行仍然是不规范的。所评价企业的劳动关系的总体状况并不容乐观,总体判断为较低水平的稳定,还有很多不稳定的影响因素仍然存在,而且有些因素较为突出,影响了整体的劳动关系的和谐状况。在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中,一方面要注重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在劳动关系上变化的特点;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几个重要的因素,如劳动合同签订的规范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立、工资和福利水平等。 本文的创新与贡献在于:首先,将企业层级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分别对评价指标进行理论构建和实证遴选,并应用于企业劳动关系的评价中。根据评价结果对企业劳动关系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从而实现了劳动关系基本理论的具体化和应用化,在很大意义上是对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分析的拓荒性研究。 第二,国内对劳动关系的研究多着重于劳动关系的个案和专项的研究,或者理论政策性研究,而对企业运行中的劳动关系的特点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比较少,劳动关系的定量研究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本文在对劳动关系的研究中引入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企业劳动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和评价,并通过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劳动关系学科研究的有益探索。 第三,用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对劳动关系进行评价,并不仅仅是为各企业排序,而是通过评价为企业的劳动关系状况找出问题和差距并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本文通过理论构建与实证筛选之后确定的企业劳动关系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级层级结构,不仅可以对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程度的总体状况进行评价,而且还能对每个子因素进行评价,从而发现被评价企业劳动关系的问题所在。在评价应用的过程中,既可以帮助企业纵向比较及时了解在不同时期的劳动关系状况,也可以进行横向比较,即对各类型企业的劳动关系的现状相互比较,或者将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与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考察各个指标的结果,对评价值较低的指标作重点分析,从而找出影响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