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低迷增速放缓,中国经济发展同时面临着国际与国内的双重压力。国际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发达国家试图构建新的国际贸易规则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旦他们之间签订的区域贸易协定发挥作用,将严重挤压中国对外贸易的生存空间,甚至影响到中国国内的政治与社会安全。国内,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甚至有陷入衰退的迹象,各地区发展严重失衡,对外贸易也出现持续减速的现象,需要寻找到新的发展驱动力和经济增长点来破解当前困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并提出将贸易畅通作为构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内容。当前学术界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及定性分析上,实证分析相对较少,研究中国与沿线各国家的贸易潜力和效率对于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促进双方经济繁荣,具有重要的科学与现实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就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潜力和贸易效率进行分析,重点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现状与贸易格局到底如何?(2)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效率如何,可能的贸易潜力又有多大?哪些因素影响贸易潜力水平以及阻碍着贸易潜力实现的障碍是什么,影响有多大?(3)如何提高双方贸易效率并挖掘双方的贸易潜力?未来的政策导向又是怎样?这些问题的研究都将对加快中国区域合作和推动双方贸易畅通具有重要意义。为解答以上问题,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
首先,对过往相关研究文献及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从潜力测度出发,对指数测算、引力模型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三个方面对文献进行研读,为本文模型构建提供经验支撑。然后总结当前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现状,发现实证研究不足。
其次,现状分析。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贸易规模及其增速变化、贸易差额、贸易格局、贸易结构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为本文的潜力研究奠定分析基础。
最后,实证分析。将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因素划分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个方面,构建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度中国与沿线各国历年的出口贸易效率,从而推算出对各国的出口贸易潜力以及可拓展的出口贸易量。同时采用贸易非效率模型中的一步法着重探讨了贸易政策、进口国贸易依存度、政治与经济制度因素对贸易潜力实现的影响。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工作,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现状分析结果。2002-2016年间,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增加,其在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是增长速度呈现下降的趋势。2006年贸易平衡从逆差转变为顺差,且顺差额越来越大。各区域之间贸易格局相差较大,东南亚、印度和俄罗斯与中国贸易联系最紧密,其他国家占比较低。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历年来变化不大,但显著不同。中国从沿线国家进口大量初级产品和较少工业制成品,出口大量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
第二,因素分析结果。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规模、沿线国家的人口数量,两国之间毗邻均对中国对外出口贸易起到促进作用,中国的人口数量、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对贸易起抑制作用,而两国之间是否共同使用汉语(或进口国使用英语)与沿线国家是否为内陆国对贸易的影响程度并不显著。世界贸易组织变量和进口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政府效能、货币自由度、贸易自由度均可以显著地提高贸易效率,进口国的政治民主程度和政权稳定程度反而抑制了贸易潜力的发挥,而自由贸易协定变量和进口国的金融自由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第三,实证分析结果。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整体出口贸易效率水平为0.232。从时间变化趋势来看,历年来贸易效率水平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中国出口贸易潜力的增速显著大于贸易额的增速,所以可扩展的贸易量越来越大,说明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在出口国家市场的具体选择上,建议按照高潜力与低效率、高潜力与高效率、低潜力与低效率、低潜力与高效率的先后顺序,中国对这四类国家进行出口贸易的重要性依次减弱。
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就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潜力和贸易效率进行分析,重点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现状与贸易格局到底如何?(2)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效率如何,可能的贸易潜力又有多大?哪些因素影响贸易潜力水平以及阻碍着贸易潜力实现的障碍是什么,影响有多大?(3)如何提高双方贸易效率并挖掘双方的贸易潜力?未来的政策导向又是怎样?这些问题的研究都将对加快中国区域合作和推动双方贸易畅通具有重要意义。为解答以上问题,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
首先,对过往相关研究文献及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从潜力测度出发,对指数测算、引力模型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三个方面对文献进行研读,为本文模型构建提供经验支撑。然后总结当前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现状,发现实证研究不足。
其次,现状分析。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贸易规模及其增速变化、贸易差额、贸易格局、贸易结构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为本文的潜力研究奠定分析基础。
最后,实证分析。将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因素划分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个方面,构建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度中国与沿线各国历年的出口贸易效率,从而推算出对各国的出口贸易潜力以及可拓展的出口贸易量。同时采用贸易非效率模型中的一步法着重探讨了贸易政策、进口国贸易依存度、政治与经济制度因素对贸易潜力实现的影响。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工作,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现状分析结果。2002-2016年间,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增加,其在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是增长速度呈现下降的趋势。2006年贸易平衡从逆差转变为顺差,且顺差额越来越大。各区域之间贸易格局相差较大,东南亚、印度和俄罗斯与中国贸易联系最紧密,其他国家占比较低。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历年来变化不大,但显著不同。中国从沿线国家进口大量初级产品和较少工业制成品,出口大量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
第二,因素分析结果。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规模、沿线国家的人口数量,两国之间毗邻均对中国对外出口贸易起到促进作用,中国的人口数量、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对贸易起抑制作用,而两国之间是否共同使用汉语(或进口国使用英语)与沿线国家是否为内陆国对贸易的影响程度并不显著。世界贸易组织变量和进口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政府效能、货币自由度、贸易自由度均可以显著地提高贸易效率,进口国的政治民主程度和政权稳定程度反而抑制了贸易潜力的发挥,而自由贸易协定变量和进口国的金融自由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第三,实证分析结果。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整体出口贸易效率水平为0.232。从时间变化趋势来看,历年来贸易效率水平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中国出口贸易潜力的增速显著大于贸易额的增速,所以可扩展的贸易量越来越大,说明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在出口国家市场的具体选择上,建议按照高潜力与低效率、高潜力与高效率、低潜力与低效率、低潜力与高效率的先后顺序,中国对这四类国家进行出口贸易的重要性依次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