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患者修复前后不同时期的咀嚼肌肌电图变化规律。方法:随机选择门诊双侧游离端牙列缺损患者34例,分别在修复前与初戴义齿、修复一个月、三个月及六个月时,对双侧咬肌、颞肌前束、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前腹在下颌姿势位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进行肌电检测,记录肌电幅值,计算肌电平均幅值和咀嚼肌不对称指数,并将结果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1)下颌姿势位咬肌、颞肌前束肌电幅值在义齿初戴和修复一个月较修复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修复后三个月及以上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腹肌前腹、胸锁乳突肌无统计学意义(P>0.05);(2)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咬肌、颞肌前束、二腹肌前腹、胸锁乳突肌肌电幅值在修复后各时期较修复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下颌姿势位及牙尖交错位时咬肌、颞肌前束不对称指数在修复后各时期较修复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尖交错位胸锁乳突肌在修复后各时期较修复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患者义齿修复后咀嚼肌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但患者需要至少三个月的时间适应新义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