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nedy Ⅰ类牙列缺损修复前后的咀嚼肌肌电变化分析

来源 :新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f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患者修复前后不同时期的咀嚼肌肌电图变化规律。方法:随机选择门诊双侧游离端牙列缺损患者34例,分别在修复前与初戴义齿、修复一个月、三个月及六个月时,对双侧咬肌、颞肌前束、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前腹在下颌姿势位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进行肌电检测,记录肌电幅值,计算肌电平均幅值和咀嚼肌不对称指数,并将结果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1)下颌姿势位咬肌、颞肌前束肌电幅值在义齿初戴和修复一个月较修复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修复后三个月及以上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腹肌前腹、胸锁乳突肌无统计学意义(P>0.05);(2)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咬肌、颞肌前束、二腹肌前腹、胸锁乳突肌肌电幅值在修复后各时期较修复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下颌姿势位及牙尖交错位时咬肌、颞肌前束不对称指数在修复后各时期较修复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尖交错位胸锁乳突肌在修复后各时期较修复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KennedyⅠ类牙列缺损患者义齿修复后咀嚼肌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但患者需要至少三个月的时间适应新义齿。
其他文献
目的:赫特威尔氏上皮根鞘(Hertwig’s epithelial root sheath,HERS)是牙根发育中的决定性结构,是牙根发育过程中上皮-间充质所发生的一系列交互信号诱导得以实现的重要且唯
口腔鳞形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一类发生于唇、腭、舌、口底、牙龈和颊部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据WHO200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口腔癌的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诊断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系统的发生率以及探索C形根管系统的最佳充填方法。方法:收集各种原因拔除的下颌第二磨牙共90颗,拍摄术前X线片,然后开髓和清理髓
目的:分析和探讨使用Damon矫治技术非拔牙矫治对牙弓扩展的效果。为临床上选择Dam on自锁托槽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患者的效果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第一部分选取24例骨性I
目的: 研究对称拔牙的固定矫治病例中不同支抗设计上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前移量差异,并分析支抗磨牙稳定性与年龄是否相关,以指导临床进行精确的支抗设计。 方法: 样本选
目的:摸索SIX1、miR-188在口腔鳞癌组织细胞中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所能具有的能力。分析SIX1在口腔鳞癌细胞中发挥其作用所依赖的信号通路以及miR-188在口腔鳞癌细胞中的潜在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