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做饭”这一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但又常被忽视的社会行动入手,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对案例的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揭示了“做饭”对于“幸福”的多重建构功能,阐释了“做饭”的日常生活行为对于社会、家庭、个人均具有巨大的价值。首先从理论层面对“做饭”生活行动同幸福意义系统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建立理论框架。指出人类的每一个社会行动都是一种意义系统的建构和意义的传达。这是由人类生活的“文化性”所决定的。人类生活的文化性决定人类的行动具有文化的价值,而人类对这种文化价值的追求体现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上,而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则最终体现为对“幸福”的渴望。接下来,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评价“做饭”幸福意义建构的三个向度是:健康、家庭和谐、生活情趣。以此为出发点,先从宏观角度论述“做饭”对于幸福的建构功能,主要内容包括:“做饭”对于人类生命质量的提升的作用和对于人类“生活力”的保持和提升的作用,并针对西方国家在工业时代所出现的“麦当劳化”误区进行分析和批判。然后,从微观的视角出发,紧扣本文所建立的评价“做饭”幸福意义建构的三个向度,通过对三组案例的分析,说明了“做饭”的对于幸福的微观建构功能。最后对与“做饭”相关的问题进行理论讨论。文章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做饭”为代表的家务劳动从家庭重压转化为对幸福意义的一种追求方式。正因如此,“做饭”这种家务劳动不会被完全的市场化和社会化。而我国人民应该吸取西方国家的教训,并根据国情构建人性化的家务劳动模式,避免进入“麦当劳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