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支撑,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土地管理体制,农业哺育工业,农村发展工业及发展乡镇企业等,大量土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部门,农地非农化速度和规模都在急剧增长。农地非农化过程不仅是土地产权的转移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同时也是土地价值形态的转移和土地资产利益关系的再次分配,由此滋生了诸多社会问题如失地农民上访事件、土地出让金收支不明、房地产价格连番增长等,直接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日益扩大的城乡收入水平差距,由于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农民一旦失去土地,意味失去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农民、政府、后续开发者之间利益分配如何协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实现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的公平公正分配,是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缓和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和谐社会,才能助推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及社会发展进程。本文以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为研究对象,以农地为主线。文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介绍了农地非农化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第三章以农地的价值为导向,对农地非农化增值基础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的测算技术路线;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农地非农化的增值路径和目前的增值收益分配现状,并对当前争论的涨价归公与涨价归农进行反思;第五章借鉴并参考国外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提出基于农民与政府、农化与农户之间公平分配的框架构想,主要包括制度框架、参与者框架及监督框架展开;第六章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