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内外图书馆正在经历巨大的变化,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获取信息习惯的变化,人们更多的使用在线数据资源,上网阅读很有可能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方式。图书馆的传统价值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但这并不意味着图书馆物理环境的意义不重要。图书馆有着其它网络资源所不可取代的特异性。在吸取国外大学图书馆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大学图书馆的现实情况,通过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新型学习空间——信息共享区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来拓展大学图书馆功能空间,提高图书馆利用率的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关注。
信息共享区Information Commons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外大学图书馆最主流的学习空间。我国由于起步较晚,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仅在港台地区和上海北京地区的10余个大学图书馆有实践的例子。本文在分析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它的定义、特征、载体、学习行为、空间构建、服务管理及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来进行系统的研究。
本文的结构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进行电子信息载体特色研究。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和分析国外IC的相关理论并介绍国外相关领域的发展情况,在对国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欧美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区进行案例研究,案例研究选取的对象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第三部分对上海和香港的大学图书馆电子化信息阅览空间,包括已有IC发展的大学图书馆进行实地调研。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对大学图书馆新型学习空间信息共享区IC的设计原则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理想形态的IC建设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