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对黄斑中心凹下型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并比较两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9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黄斑中心凹下型ICNV患者42人42眼,均接受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其中雷珠单抗组26人26眼(R组),康柏西普组16人16眼(C组)。采用1+PRN(pro re nata)治疗方案。R组接受雷珠单抗0.5mg玻璃体腔注射,C组接受康柏西普0.5mg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前患者均行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散瞳后间接眼底镜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检查。治疗后第1天及每月随访均行BCVA检查、眼压检查(非接触式眼压计)、散瞳后间接眼底镜检查、OCT检查、OCTA检查,如ICNV病灶持续活动或复发则行重复治疗。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时BCVA、OCT检查结果。结果:黄斑中心凹下型ICNV患者42人42眼,其中R组26人26眼,随访5-26个月,平均13.8±5.2个月,治疗前患者基线平均Log MAR BCVA为0.6±0.3,治疗后6个月时平均Log MAR BCVA为0.3±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治疗前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平均值为371.1±101.0μm,治疗后6个月时CMT值为265.1±92.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16人16眼,随访4-20个月,平均10.8±4.5个月,患者的平均Log MAR BCVA从治疗前的0.5±0.2降低为治疗后6个月时的0.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治疗前OCT测量CMT基线平均值为333.9±88.6μm,治疗后6个月时CMT值为214.4±54.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比R组和C组治疗前后视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4);对比两组治疗前后CMT变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2)。R组治疗次数(2.4±0.8)次,C组治疗次数(2.4±0.9)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8)。42眼在治疗随访观察过程中均未发生眼局部及全身严重并发症。结论: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能有效控制黄斑中心凹下型ICNV的病变发展,提高患者的视力,减轻视网膜层间水肿,有良好的安全性,并且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