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A Case Stud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_yv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研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和对译文的评价作用。通过对《汤姆·索亚历险记》汉译本的对比分析,本文论证了功能对等理论对指导和评价儿童文学翻译的适用性,同时也探讨了儿童文学合理的翻译策略。   功能对等理沦指出,翻译不应拘泥于形式,为了实现内容和信息上的对等,在必要的情况下可对原文的形式和结构作必要的调整,以使最终译文读者阅读译文时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所产生的反应基本相同。而儿童文学的翻译则要求译者要遵守“儿童本位原则”,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特点,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使用浅显易懂、生动自然,而又富有童趣的语言表达形式,以求目的语儿童读者最终能与源语儿童读者获得同样的情感体验,产生相同的反应。由此看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与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思想“儿童本位原则”不谋而合,都注重读者的感受。所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可以用来指导儿童文学的翻译。本文将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从意义、风格和文化三个方面对《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看译者是如何实现译文与原文最自然、最贴近的“功能对等”的,从而也进一步证明了功能对等理论对指导儿童文学翻译的适用性。   本研究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在理论方面,通过对《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测试和证明了功能对等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和评价作用;在实践方面,对《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个例的分析能对儿童文学译者关于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达到功能对等给予一定的启发,有助于译者译出能为儿童理解和乐于接受的优秀作品。希望本研究能给儿童文学译者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同时也希望研究者能更加重视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英语写作是中国学习者需要学习的基本技能,也是最难掌握的技能之一。焦虑作为影响外语学习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过去国内外研究者大部分局限于对焦虑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可理解的输入是英语习得的前提。在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有效传播的途径,其本身也具有对目的语使用的示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意义”这个古老的话题,一直是哲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密切关注和研究的中心课题。而翻译也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事实上,在整个
抱怨是一种常见的言语行为,国内外对此的研究已经较多,但大都是运用话语补全测试法(DCT)收集语料,且大多数研究是对两种语言中的抱怨进行对比分析。另外,作为研究对象的抱怨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