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Oryza Sative L.)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铜等重金属胁迫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结实有严重不良影响。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REE)具有促进光合作用、增加产量以及提高抗逆性等功能。然而REE易与土壤中的磷酸根离子生成难溶物质而被土壤固定,导致有效利用率降低。本研究旨在以氨基酸(AA)为螯合剂制备复合氨基酸螯合镧(La(Ⅲ)-AA),改善镧对铜胁迫下水稻幼苗的保护效应,并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分析La(Ⅲ)-AA缓解水稻铜胁迫的分子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研究了La(Ⅲ)-AA的制备工艺,利用丝氨酸蛋白酶水解大豆分离蛋白(SPI)获得混合AA,与La(NO3)3进行水系螯合反应。分别考察了加酶量、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水解反应的影响,以及反应温度、时间、摩尔比和p H值对螯合反应的影响。对La(Ⅲ)-AA的合成情况、形貌特征以及可能构型进行了详细探究。结果表明:水解最佳条件为60℃,10%加酶量反应5h,最高水解度(DH)为10.56%。螯合反应最佳条件为1:1.5,50℃,p H 8.0,反应5 h,此时螯合率达到最高值97.33%。制得La(Ⅲ)-AA后对其进行表征。紫外光谱(UV-vis)表明,AA与La(Ⅲ)结合后特征吸收峰明显红移,峰高降低。能谱仪(EDS)实验证实La(Ⅲ)-AA中存在C、N、O、S和La元素,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表明La(Ⅲ)聚集体均匀分散在混合AA中,呈现明显的核壳结构。AA含量分析显示丰度最高的谷氨酸(Glu)、脯氨酸和赖氨酸均参与螯合反应,其中Glu在La(Ⅲ)-AA螯合反应中参与度最大。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结果分析显示C=O和COO-波数被置换,表明AA分子中的N、O原子与La(Ⅲ)形成配位键,形成新的螯合物。基于氨基酸组成分析和FTIR分析,推测了La(Ⅲ)-AA的一般构型和La(Ⅲ)-Glu的两种构型。其次,比较研究了不同浓度的AA、La(NO3)3和La(Ⅲ)-AA处理后水稻对Cu(Ⅱ)胁迫的响应差异,筛选出La(Ⅲ)-AA的最佳保护浓度。具体研究如下:首先用株长、根长和根数等生长指标为依据,初步筛选三种处理的最佳浓度分别为50 mg/L AA,10 mg/L La(NO3)3和20 mg/L La(Ⅲ)-AA。进一步分析了细胞质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等生化指标,结果表明20 mg/L La(Ⅲ)-AA可显著增强幼苗对Cu(Ⅱ)胁迫的耐受性。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OES)技术对水稻组织中的金属分布情况(Cu(Ⅱ)和La(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a(Ⅲ)-AA的介入使水稻各组织中Cu(Ⅱ)含量显著降低。冷冻透射电镜观察水稻叶片超微结构发现,La(Ⅲ)-AA显著缓解Cu(Ⅱ)胁迫下水稻细胞器的形变,嗜锇颗粒增幅显著降低。最后,进一步探索La(Ⅲ)-AA对Cu(Ⅱ)胁迫下水稻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RNA-Seq获取Cu(Ⅱ)胁迫和La(Ⅲ)-AA处理下水稻m RNA的特征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其功能和调控通路,推测可能的分子机理。具体研究包括:通过RNA-Seq获得La(III)-AA处理后水稻的全转录组表达谱,鉴定了7020个La(Ⅲ)-AA响应基因和112条相关代谢通路,主要包括重金属转运、重金属螯合和细胞壁防御相关基因。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表明这些基因在代谢过程、细胞外部分和激酶活性中有很强的功能倾向。KEGG通路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主要集中于苯丙烷生物合成(47个相关基因)、苯丙氨酸代谢(46个相关基因)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71个相关基因)相关通路。综合GO和KEGG的结果筛选出与吲哚乙酸(IAA)代谢相关的两个关键基因(Os GH3.4和expansin),通过q RT-PCR验证了其表达水平,水稻叶片IAA含量测定进一步证实Os GH3.4对IAA代谢具有调控作用。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La(Ⅲ)诱导水稻Os GH3.4依赖性抑制细胞壁扩张的假定模型,为进一步探索水稻抗重金属胁迫育种奠定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