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必然会引发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认为,参与性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一种有效形式。开展参与性教学研究,是新课程条件下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因而本课题具有较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课题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发展性教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对参与性教学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入的探讨。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参与性教学的内涵及特征。参与性教学是指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地交往和互动,达到认知共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具有主体性、交往性、共振性和对话性等基本特征。 第二部分,参与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参与性教学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谋求师生的共同发展”。具体地说,教学目标追求全面和谐,共同发展;教学主体倡导交互主体,双向互动;教学内容注重贴近生活,难易适度;教学方法秉持交往对话,过程体验;教学管理要求以人为本,自主赋权;教学评价突出发展取向,量质整合。 第三部分,参与性教学实施的基本条件。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学生都作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参与,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评价的进行、实现主动发展、和谐发展。以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角色,确立正确的师生关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为基本条件。第四部分,参与性教学的实施形式。参与性教学通过课前参与、课堂教学、合作教学、情景教学与课后参与等实施途径,以备课参与、计划参与、当“小老师”、听讲参与、竞赛参与、质疑参与、操作参与、小组合作参与、真实情景、模拟情景、实践活动、日记反思参与和评价参与等形式,让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教学活动。 第五部分,参与性教学的评价。参与性教学顺应当今世界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集发展性评价、量化评价、质性评价于一体。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具有多向性、多元性、发展性、主体参与性等特点,的积极参与和师生的发展为标准,以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师生发展为内容,通过课堂、作业、考试、综合表现、家庭、价。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价值观、参与过程、社区等途径实施评关键词:主体参与发展性参与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