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围绕一个乡镇个案来对“撤点并校”现象作出解释,旨在通过教育议题来透视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变迁。具体来说,国家如何通过对乡村教育的“再造”实现对农村社会的“拆解”,从而使其成为以工业化为主的现代化进程的助力。以撤点并校为代表的进程使得教育日益成为一股抽离性的力量,对这一进程本身及其后果的考察,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是如何建构出一个“离散”的乡镇社会的。乡镇社会所遭遇的问题和困境折射出整体社会的结构张力,这也促使我们重新反思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我们从行动的角度来展开研究,考察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两股力量的相互作用与合流。具体来说,从自上而下的视角看,主要关注撤点并校运作当中的权力维度,考察乡村教育再造是如何实现的,贯穿于过程中的权力是如何运作的;从自下而上的视角看,则是突出行动者的能动性,他们如何回应各种外部力量,考察具体的行动策略及其对整体结构的影响。“撤点并校”是一个消灭村小的过程。在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村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嵌入村庄的学校,因而也是乡村社会再生产的重要载体。村小的消亡实际上意味着农村教育的终结。“撤点并校”试图打造的新教育在本质上是城市导向的,也就是说通过学校教育把农村社会中的个体整合到外部体系当中,其后果则是加速农村社区的分化与衰败。农村教育的这种变化是发生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之下的,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于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因为整合与分化构成了教育功能的两个面向。但是,新教育以拆解农村社会的方式来支撑城市发展,即以分化的方式来实现整合,它所建构的是一个“离散社会”。农村社会在整体社会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稳定社会的基础,因而以抽空农村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我们试图通过对“撤点并校”现象的重新解释与分析,来探讨学校教育发展与现有社会问题的之间的关联,进而尝试使教育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