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肥胖症是在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肥胖的发病率不断上升,WHO指出,2013年,5岁以下儿童中有4200万人超重或肥胖;2014年,全球约有19亿成人超重,其中肥胖人数为6亿。2型糖尿病是以高血糖状态长期存在为特点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糖调节受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是其发展的前期阶段,随着病程进展,往往并发心脏、肾脏和神经系统等多器官多系统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多项研究表明,肥胖与2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关系密切,是2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也有研究认为,肥胖具有不同的表型,并非所有的肥胖患者都会发生代谢的异常,其在2型糖尿病等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病风险和体质分布上存在差异。研究目的:寻找引起肥胖患者血糖升高的促发因素和主要的中医体质类型,从控制和治疗相关促发因素和调理中医体质入手,改善临床指标,预防和延缓减重效果不佳的肥胖患者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患者。研究方法:1.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以肥胖就诊于广安门医院内分泌门诊的88例肥胖初发血糖升高和肥胖血糖正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心率、血压、腰围、臀围、家族史、病史和体征等;2.记录患者就诊前后两周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肝功、肾功、血脂及胰岛功能等;3.在有中医本科及以上教育背景的调查员协助下,采用调查对象自行填写或调查员逐条询问的方式填写《中医体质分型与判定自测表》,判定患者体质类型;4.根据诊断标准,筛选出肥胖血糖升高患者作为病例组,OGTT血糖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一般资料、体征、实验室指标及体质分布的差异,探索肥胖人群中血糖升高发生的危险因素和危险体质。研究结果:1.肥胖患者血糖升高的促发因素(1)肥胖患者的一般资料88例患者中,女性人数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2:3,患者平均年龄为(32.58±9.64)岁,平均 BMI 为(33.65±4.59)kg/m2,已婚、未婚之比为 5:6。大部分患者工作稳定(77.3%),文化水平在大学及以上(75.0%)。肥胖患者饮食特点以偏嗜肉类为主(71.6%),几乎不锻炼者有44例(50.0%),吸烟(15.9%)、饮酒(14.8%)人数较少。(2)肥胖患者血糖升高的促发因素肥胖血糖升高组和血糖正常组相比: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状况,生活方式,肥胖的病因、病程、家族史,心率,高尿酸血症,肝功能和黑棘皮症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糖尿病家族史、腰高比、高血压、高HOMA-IR、HOMA-β降低、高TG是肥胖患者血糖升高的危险因素。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显示:年龄在血糖升高组和血糖正常组之间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糖升高组的年龄高于血糖正常组,30岁以上患者在血糖升高组和血糖正常组的比例分别为69.0%和41.3%,OR值为3.17(95%CI:1.32-7.64);血糖升高组有糖尿病家族史(35.7%)的比例高于血糖正常组(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为3.70(95%CI:1.28-10.75);血糖升高组高腰高比组(0.64~0.82)比例(64.3%)高于血糖正常组(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为2.80(95%CI:1.18-6.65);高血压在血糖升高组和血糖正常组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肥胖血糖升高组高血压(69.0%)比例高于血糖正常组(23.990),OR值为7.10(95%CI:2.77-18.20);血糖升高组高胰岛素抵抗组(HOMA-IR>7.44)比例(35.7%)高于血糖正常组(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为3.70(95%CI:1.28-10.75);血糖升高组HOMA-β<1 组比例(40.5%)高于血糖正常组(8.7%),OR 值为 7.14(95%CI:2.16-2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TG在血糖升高组和血糖正常组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糖升高组TG升高(76.2%)比例高于血糖正常组(37.0%),OR 值为 5.46(95%CI:2.16-13.82)。2.肥胖患者血糖升高的危险中医体质(1)中医体质分布的一般情况总体情况:肥胖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以兼夹体质为主,88例资料中,兼夹体质者有54例,占总人数的61.4%,兼夹2种体质者有12例,占总人数的13.6%;3种及以上体质者有42例,占总人数的47.7%。单一体质共有34例,占总人数的38.6%,其中,平和质有9例(10.2%)。将9种体质的出现频次和频率进行累积,中医体质出现的频次和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痰湿质53次(23.7%)、湿热质40次(17.9%)、气虚质37次(16.5%)、阴虚质22次(9.8%)、气郁质21次(9.4%)、特禀质18次(8.0%)、血瘀质12次(5.4%)、平和质11次(4.9%)、阳虚质10次(4.5%)。体质在性别间的分布情况:阳虚质(2.9%VS 17.0%)、气虚质(25.7%VS 52.8%)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分布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质在女性(30.2%)人群中分布比例高于男性(17.1%),湿热质在女性(39.6%)人群中分布比例低于男性(54.3%),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在年龄间的分布情况:阴虚质和特禀质在30~60岁的分布比例(33.3%和29.2%)高于30岁以下组(16.0%和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在BMI间分布情况:阳虚质(31.6%VS 5.8%)在1级肥胖患者(BMI≤29.9 kg/m2)中的分布比例高于2级肥胖者(BMI≥30kg/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体质在两组中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体质在腰高比间的分布情况:阳虚质(23.3%VS 0.0%)、气虚质(60.5%VS 24.4%)、痰湿质(74.4%VS 46.7%)、湿热质(60.5%VS 31.1%)、气郁质(37.2%VS 11.1%)在低腰高比组(0.49~<0.64)中的分布比例高于高腰高比组(0.64~0.82),平和质的分布则与之相反(0.0%VS 2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质、血瘀质、特禀质在两组中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肥胖患者血糖升高的危险体质血糖升高组中医体质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质(47.6%)、气虚质(45.2%)、阴虚质(40.5%)、湿热质(40.5%)、特禀质(21.4%)、气郁质(16.7%)、平和质(16.7%)、阳虚质(7.1%)、血瘀质(7.1%);血糖正常组中医体质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质(71.7%)、湿热质(50.0%)、气虚质(39.1%)、气郁质(30.4%)、特禀质(19.6%)、血瘀质(19.6%)、阳虚质(15.2%)、阴虚质(10.9%)、平和质(8.7%);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显示:阴虚质是肥胖患者血糖升高的危险体质(OR=5.58,95%CI:1.83-17.00)阴虚质与FPG升高正相关,气郁质与FPG升高负相关。痰湿质在血糖正常组中的比例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患者血糖升高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5.92,95%CI:1.78-19.64)、高 TG(OR=5.71,95%CI:1.64-19.88)糖尿病家族史(OR=5.95,95%CI:1.46-24.34)、年龄增长(OR=4.12,95%CI:1.14-14.85)、高腰高比(OR=3.44,95%CI:1.00-11.75)和阴虚质(OR=7.36,95%CI:1.49-36.30)是肥胖患者血糖升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肥胖患者发生血糖升高的危险因素有年龄、腰高比、糖尿病家族史、高胰岛素抵抗水平、β细胞功能减低、高血压和高甘油三酯。2.肥胖患者的中医体质以兼夹体质为主,常见的前三位偏颇体质是痰湿质、湿热质和气虚质;中医体质分布存在性别、年龄、BMI和腰高比的差异,女性肥胖患者气虚质、阳虚质比例高于男性;阴虚质和特禀质与年龄呈正相关;阳虚质与BMI和腰高比呈负相关;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与腰高比呈负相关,平和质与腰高比呈正相关。3.肥胖血糖升高组常见的前三种偏颇体质是痰湿质、气虚质和阴虚质,肥胖血糖正常组常见的前三种偏颇体质是痰湿质、湿热质和气虚质。痰湿质在肥胖血糖正常组人数更多,阴虚体质是肥胖患者发生高血糖的危险体质;此外,阴虚质是肥胖患者FPG升高的危险体质,气郁质与肥胖患者FPG升高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