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为草原毒草,是豆科棘豆属(Oxytropis DC.)多年生草本植物,畜牧采食到一定量后,即可引起中毒乃至死亡,每年给广大的牧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国内外关于小花棘豆的研究多集中在中毒机制方面,对化学成分的研究尚不深入,因此有必要对其展开深入研究。本文以小花棘豆为例研究了未知化合物预测及靶向分离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小花棘豆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为后续变害为利研究提供了基础。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对棘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毒理研究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共引用文献87篇。第二部分小花棘豆地上和地下部分化学成分预实验由于国内外对小花棘豆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少,本实验对小花棘豆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预试,初步分析小花棘豆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预试结果表明小花棘豆地下和地上部分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生物碱、黄酮类成分主要存在于小花棘豆地上部分,因此有必要分别对地下和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第三部分小花棘豆未知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预测及检识依据小花棘豆中已知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通过对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规律的研究预测该植物中黄酮类未知化合物的结构,并结合液-质联用仪(LC-MS~n)检识预测的未知化合物。通过HPLC-MS~n分析,对小花棘豆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中13个峰的化学结构进行了分析,推测它们均为黄酮类成分,结合绘制的小花棘豆未知黄酮类结构预测图,推断它们可能的结构,初步判断至少存在7个以上该植物中未知黄酮类化学成分。第四部分小花棘豆化学成分靶向分离本实验以上一章对未知化合物的结构预测为基础,以预测检识结果为依据,以靶向分离为方法,以预测可能的未知化合物为首选分离目标对小花棘豆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共分离鉴定了19个化合物,其中黄酮类成分12个,分别为槲皮素、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山奈酚、芹菜素、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山奈酚-7-O-α-L-鼠李糖-3-O-β-D-葡萄糖苷、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山奈酚-3-O-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芹菜素-7-O-新橙皮糖苷;2个酚酸类:邻羟基苯甲酸、咖啡酸;1个生物碱类:腺苷;1个内酰胺类:已内酰胺;3个其它类:棕榈酸、β-谷甾醇、胡萝卜苷。其中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芹菜素、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芹菜素-7-O-新橙皮糖苷5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邻羟基苯甲酸、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山奈酚-7-O-α-L-鼠李糖-3-O-β-D-葡萄糖苷、咖啡酸、腺苷和已内酰胺6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首次分离得到的7个黄酮类成分均在预测的范围之内,此方法能快速发现植物中未知次生代谢产物,并有效指导其靶向分离,比传统的方法提高了分离未知化合物的命中率,并节省时间和成本,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