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排斥是指个体被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排斥或拒绝,个体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社会排斥会导致多种负面效应,如诱发消极情绪,导致认知解体状态,损害自我调节功能,导致自我损害行为,诱发敌意认知模式,导致攻击性行为。其中攻击性等反应可能会造成个体遭到进一步的社会排斥,甚至引发暴力犯罪。实验研究、相关研究、追踪调查、个案调查均发现社会排斥与攻击性密切相关(Leary, Twenge,&Quinlivan,2006)。研究显示,社会排斥诱发的攻击性受到个体差异的调节。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总体评价,与社会接纳的程度相关。因此,研究者提出自尊会调节社会排斥与攻击性的关系。但目前关于自尊对社会排斥与攻击性关系的调节作用的研究结果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高自尊个体在受到社会排斥时可能表现出两种大相径庭的行为模式:一方面,高自尊个体比低自尊个体有更高的社会接受感,他们可能觉得实验过程中的社会排斥是突兀和不公平的,因此导致更多的愤怒情绪和更高的攻击性;另一方面,高自尊个体感到自己被社会广泛接受,他们拥有大量的社交机会和其他社会支持来源,因此高自尊个体并不在意实验过程中的拒绝,这降低了社会排斥的消极影响,使他们表现出更低的攻击性(Sommer,2001)。另一种观点认为低自尊在受到社会排斥时会产生更高的攻击性,已有研究证明了低自尊个体在受到社会排斥时比低自尊个体更多地贬损拒绝者以使拒绝者失去一个工作机会(Ford&Collins,2010)。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尊对社会排斥与攻击性的关系没有影响(1wenge&Campbell,2003)。本研究使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测量自尊,探索内隐自尊对社会排斥和攻击性的关系的调节作用,力图从内隐测量角度为当前该研究领域的结果不一致提供新视角。此外,本研究使用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Subliminal Evaluative Conditioning Technique)提升内隐自尊,以期降低个体在受到社会排斥时产生的攻击性,为将来进行此类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实验1验证使用拒绝范式操作社会排斥在中国被试中会诱发攻击性。实验中我们告知社会排斥组被试他们的搭档拒绝与他们进行进一步交流,随之使用搭档评价问卷测量攻击性。实验2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内隐自尊,检验低内隐自尊个体在受到社会排斥时是否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性。实验3中我们采用实验室操作内隐自尊的方式重复检验低内隐自尊个体在受到社会排斥时攻击性更高,并且检验对内隐自尊进行提升是否会减少社会排斥诱发的攻击性。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排斥导致个体产生攻击性。内隐自尊调节社会排斥与攻击性的关系,低内隐自尊者在受到社会排斥后的攻击性显著高于高内隐自尊者。采用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提升内隐自尊可减少社会排斥导致的攻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