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と中国人との死生观の对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ment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独特风格和内涵。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内涵的准则、规范、行为、模式表层下,都有—套价值系统,本族集团成员对它很容易理解,另一民族文化集团的人们却不易察觉。同一民族的成员互相间可以用这一模式会预知和理解对方的行为意义,从而不会发生误解。跨文化的交际,则情况完全不同。因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文化观及行为模式,所以不能用本民族的价值行为观去理解对方。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文化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但经过长期的发展,性格上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国民性或民族性事实上是存在的,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受文化,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所决定。本文从日中两国语中与“生死观”有关的谚语,日中两国的基本伦理规范,以及两国人的宗教观等方面考察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死观之异同。本文共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目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日中两国语中与“生死观”有关的谚语考察两国人的生死观;第三章从两国的基本伦理规范来考察两国人的生死观;第四章从两国人的宗教观信仰方面考察两国人的生死观;第五章为结论部分,主要归纳两国人生死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分析得知,日本人主要为耻辱,名誉,义理而死,反之,中国人比起受辱,名誉,更多的倾向乃是为国家,正义,成就,自由而献身。日本人把忠作为基本伦理规范,为主君牺牲生命的人有很多,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孝,宋代以后出现移孝于忠,忠上升为爱国主义的忠,所以在中国为国家牺牲生命是被受到认可的。这与日本的为主君尽忠的含义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受神道的为天皇效忠思想和佛教的无常教义的影响,使日本人能够镇静地看待命运,对于前途所不可避免之死,也能安之如归;而儒教的以孝为本,舍生取义思想和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决定着中国人的生死观取向主要是为国家,为正义而献身。
其他文献
《牡丹亭》在明清时期引起极大轰动,特别是受到了广大闺阁妇女的喜爱,从而风靡闺阁。受时代环境和性别因素的影响,明清时期女性对《牡丹亭》的接受带有卷入性理解的特点,她们
内涵式发展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是我国大学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趋势。在此背景下,教学质量管理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选择的焦点。教学质量管理是指运用管理学原理,对参与教学活动的
自民政部和最高人民法院于1994年2月1日起在法律上不承认事实婚姻后,对事实上的重婚是否承认、如何惩处、怎样认定和处罚重婚罪,司法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不同的认识。本文认为,应正确界定
高职教育的核心之一是校企合作,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都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上。站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这两个主体的角度,分析不能进行深层次合作的原因,并
宋代是中国封建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封建家族教育在当时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家族教育的类型、设立的方式、形成原因、受教育对象、教师的聘请、待遇,以及兴学目
以企业为办学主体的民办高职院校,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应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为发展契机,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极为重视,尤其对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空前加强,但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建设和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中仍有值得关注的地方。文章以毛南
目的研究b值大小及数量对肝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大小及其可重复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对39例健康志愿者行肝脏DWI扫描,使用膈肌导航单次激发平面回
春秋时期鲁国贵族季孙行父,史称季文子。他久居权势高位.历任宣公、成公、襄公三世之相,当政三十余年。史书记载,季孙行父“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会展旅游(Meetings,Incentives,Conventions,Exhibitions,即MICE),是世界上一个巨大的产业,涉及建筑、设计、施工、运输、通讯、咨询、广告、餐饮、购物、游览、和住宿等诸多